“論事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所用,何況亦真亦假的典故?”
聽了蘇轼的話,歐陽修重複了兩遍“何須出處”,哈哈大笑。
蘇轼那句話的意思,我理解為:隻要文章内容有意義,我編幾個故事進去又有什麼關系?

《清平樂》終于等到了蘇轼的上線。
趙祯想改改文人寫文章喜歡引經據典、辭藻華麗的毛病,于是讓文風平易曉暢、言簡意赅,追求“文從字順”的歐陽修做考官。
沒想到考完試,落榜考生極其不滿,将歐陽修攔在路上,一通羞辱。
最後,歐陽修還是當街舉例,用自己的才華好好教育了一下那些自視甚高的才子們。

當他知道為自己抱不平的年輕人是蘇轼後,竟然向蘇轼不恥下問,說他參加考試的那篇文章裡用到的一個典故,他查了很多典籍,也沒有找到出處。
蘇轼向歐陽修鞠了一躬,說了四個字:“何須出處。”
厲害了,蘇兄!
應試作文裡的典故你竟然都是編的,而且連堯帝、臯陶這樣有名的曆史人物的故事你都敢編!
真是佩服、佩服!

不過,顯然歐陽修聽了以後有所頓悟,笑道:“文以載道,又何必言必有出處?”
說白了,文章是用來講道理的,引用的例子沒必要一定得有出處,讓人清晰易懂地明白文中的道理才是關鍵。
有歐陽修、蘇轼作為楷模,真是給我這個喜歡編故事的碼字工作者打了一針雞血啊!
但是,我編故事卻往往沒有把該講的道理講清楚,就靠着前面的五六十字來吸引眼球,增加點擊量,實在是本末倒置啊!
不知道,我說的對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