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又被電影《海蒂和爺爺》圈粉了。

電影中阿爾卑斯山無比清澈美麗的風景,每一幀的畫面都能設置成桌面背景圖,美得讓人室息。加上電影中出場的人物都是歐洲十九世紀的精緻裝扮,束腰、挺直腰闆的女士和富有紳士風度的男性也讓不少觀衆沉湎其中的美好。

...

電影《海蒂和爺爺》改編于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創作的長篇小說《海蒂》,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這部小說發表于1880年至1881年間,是西方文學史上公認的經典,是英語國家的兒童必讀的一本書。目前,這部小說已翻譯成70多種語言,改編成電影也有八九個版本了。

《海蒂和爺爺》這部電影之所以在全球範圍内圈粉,除了優美的大自然風景和主人公海蒂純真美好的心靈和笑容,最大的影響因素離不開巧妙的結構設計。

《海蒂和爺爺》的結構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對立。

地區的對立:阿爾卑斯山和法蘭克福

電影一開頭,我們看到黛特姨媽急匆匆地帶着海蒂上山找她的爺爺,村裡人不安地緊跟着黛特,勸她不要把孩子留給山上倔強、奇怪的老頭。可是,在法蘭克福找到工作的黛特顧不了這麼多,直接把海蒂扔給了未見過面的爺爺。

這是黛特的第一次出現,她把海蒂扔進大自然的懷抱。

海蒂驚奇地看着旖旎風光,目酣神醉,不由自主地脫掉外套追蜂撲蝶,就像她後來對彼得所說,她喜歡這裡的風景,在姨媽家隻是一間屋子。後來,克拉拉的奶奶也說過,海蒂的天性适合在大自然裡長大。

...

在阿爾卑斯山的懷抱裡,海蒂喝着新鮮的羊奶,光着腳丫在山野奔跑,躺在草叢上沐浴着清澈陽光。大自然,給予海蒂蓬勃的活力和咧着嘴大笑的容貌。

正如教育家們所說,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可是,在阿爾卑斯山和爺爺的相處隻是短暫的逗留。當黛特第二次出現時,她把海蒂帶到法蘭克福一個富人家的别墅。

這座大房子裡一切都是經受現代文明熏洗的教養:不準和仆人交談,對仆人要使用尊稱,吃要有吃相,站要有站相,要學習抽象的英文字母。對海蒂而言,最難過莫過于:不能回到阿爾卑斯山,而呆在法蘭克福,爬上最高的塔也看不見任何的一座山。

...

在法蘭克福這座城市裡,遠離大自然的海蒂心理受到了創傷,每晚夢遊式地打開大門遠眺他方。

在法蘭克福這座城市裡,從未接觸大自然的克拉拉因母親過世太傷心而癱坐輪椅,按照精神分析學的說法,克拉拉無法行走是一種癔症,是心理創傷而不是生理性疾病。

治愈兒童的最有療效的藥當然就是回歸自然了,海蒂回到爺爺身邊恢複了往日快樂的神情,阿爾卑斯山的草長莺飛治愈了克拉拉失去母親的創傷,煥發生機,她的雙腳可以下地走路了。

...

由此可推,約翰娜﹒斯比麗筆下的阿爾卑斯山代表着大自然的美景和兒童的天性,法蘭克福是代表着人類的現代城市文明。在城市裡,八歲的海蒂和十二歲的克拉拉都病了,是大自然治愈了她們。

鑒于此,我們不難發現阿爾卑斯山和法蘭克福的對立,是大自然與現代都市文明的對比和沖突,而約翰娜﹒斯比麗對現代文明束縛兒童天性的發展是持批判态度,這是典型的自然教育的觀點。

電影《海蒂和爺爺》的導演法通過構造蘭克福畫面的幽暗、沉重和阿爾卑斯山的明亮、歡快的鮮明反差,展示了小說作者的觀點。

人物的對立:海蒂與克拉拉

這裡不得不提醒各位:海蒂住進法蘭克福别墅的原因是克拉拉不開心,她的父親想取悅她而找了一個陪讀的夥伴。

郁郁寡歡的克拉拉的背後是空曠的房子,一個經常不在家的父親和嚴厲的管家小姐。天性未泯的克拉拉在街頭買了幾隻小貓,若不是好心的男仆幫忙喂養,就會直接被管家小姐扔出門外了。

克拉拉生在城市,長在富裕人家,良好的家教和得體的禮儀卻無法讓她開心,她的黑暗、壓抑全都是現代文明造成。

克拉拉生活的轉機在于沒有接受過任何學校教育的野蠻小孩海蒂的出現,海蒂純真的笑容、良善的心靈給了克拉拉不少情感的慰藉。而站在海蒂身後的人看似冷硬其實内心柔軟的爺爺,放羊娃彼得、熱愛自然的女仆蒂妮特和男仆塞巴斯蒂安。

...

因此,當克拉拉的父親發現夢遊者是海蒂時,他面臨的沖突:海蒂留在法蘭克福,心理生病了;讓海蒂回到阿爾卑斯山,克拉拉會更不開心。

調和克拉拉和海蒂矛盾的人是克拉拉的奶奶,一個富有生活智慧的女性,既懂得大自然的奧妙,也懂得兒童身心成長規律的女性。她讓克拉拉去阿爾卑斯山找海蒂,解開捆綁着身心的衣服,回歸純樸、原始的大自然生活。

...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電影《海蒂和爺爺》設計了地區的對立、人設的對立和整體結構的對立,目的是通過展現大自然與城市文明的對比和沖突,讓觀衆意識到兒童的天性向往無拘無束的大自然,而城市的文明是捆綁身心的枷鎖,回歸自然,人們也會比以前快樂。

原創文:靈林玖玖,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轉載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