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看過之後的第一個感受是,隔一段時間要翻出來再看看,這是一部值得耐着性子細細品味的電影。

故事情節相當簡單:李·錢德勒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和哥哥侄子關系良好,還有一群朋友。一天晚上,他想出去買點啤酒,出門時沒有關壁爐蓋子,等他從超市買啤酒回來,家已經陷入一片火海。

大火燒死了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妻子蘭迪和他離婚,之後再嫁。李逃離了曼徹斯特,住在波士頓的地下室,做着最髒最累的清潔工工作,酗酒,動辄便大打出手。

之後,哥哥因突發疾病離世,把侄子托付給了李,他盡可能安排照顧侄子的生活。

以為通過和侄子的互動,李會慢慢走出那個套牢自己的深淵。但,既然是深淵,哪有那麼容易走得出來。

最關鍵的問題是,李根本就不想走出來,他畫地為牢,心甘情願地待在原地,用這種方式狠狠地懲罰自己。

他從頭至尾都沒想過要重新面對生活。他拒絕女性的示好,拒絕侄子的挽留,拒絕和前妻進行深入的交談。

他無論去哪,都會帶着三個孩子的照片。他們不在了,死亡的方式很殘酷,而自己是元兇。就如同睡夢中女兒的責問一樣:“爸爸,你看不見我們燒着了嗎?”

人,是很渺小的,尤其在遭遇巨大變故和深沉災難的時候。這巨大的重擊,讓我們無力還手,甚至沒有招架的能力。好吧,來吧,痛擊我,把我掀翻在地,将我挫骨揚灰,甚至連靈魂都消滅掉吧。

這是對命運另外一種形式的對抗,用一點點刺痛自己、銷毀自己的絕望方式,是最緩慢的淩遲之刑。

這更像是上帝一個無情的惡作劇。猶如一個孩子抓住了一個正在悠閑散步的甲殼蟲,翻過它笨重的身體,看它四腳朝天地做着無謂的掙紮,然後揚長而去。

李在被生活掀翻在地那刻,就放棄了掙紮。他躺在原地,等着被生活碾碎。

生活就是一個繭,每個人都是蟲蛹,誰不想化繭成蝶?可是化蝶的道路會遭遇很多意外,有的意外是緻命的。

不管别人如何評價,每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方式。李·錢德勒選擇和他的心,和不屬于他的罪責待在一起。

應該是不完全屬于他的罪責。沒有蓋壁爐的蓋子=三個子女被燒死,這個鍋不應該完全由他一個人來背,但他想一個人這一生就這麼背着。不原諒、不寬恕,自己。

有很多人的生活很勵志,也有很多人的生活很無奈。猶如那隻肚子朝天的甲殼蟲,有的借着一陣微風一片樹葉,成功翻盤;有的掙紮了一生,在驕陽的暴曬下死去。

誰的人生更值得炫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