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翻拍于韓國的同名電影,電影上映以來票房已突破8億元,這部電影據說要帶着“整包紙巾走進影院”。一大波觀衆抱着“真是這麼好哭嗎”的心态湧進電影院,然後因為各種原因哭成淚人。

一個朋友在朋友圈兒裡寫道:即使沒有感同身受,也噼裡啪啦的掉眼淚……小群小年輕人,一個老女人,同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坐在最後,還能聽到最最前面的女生沒忍住哭出了聲……眼淚落下的時刻,一定是有一個觸點經意不經意間觸動了你心底的那根弦吧!
我是周末加班,單位離電影院很近,加班結束順便就看了這部電影。進電影院時我心想我是不會哭的,畢竟不是小姑娘了,不會再被這些煽情的電影所打動,可事實上看到動情之處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張哲凱和宋媛媛從高中起相識,張哲凱父親去世,自己也有和父親一樣的遺傳疾病而被母親抛棄;宋媛媛父母和妹妹在車禍中去世,就剩下她一個人。相似的經曆,同樣的孤獨,讓張哲凱和宋媛媛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親人一樣的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
張哲凱知道自己身患絕症,時間不多,無法陪伴宋媛媛到永遠,所以他一直壓抑着對宋媛媛的愛不去表達,極力的讓宋媛媛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當宋媛媛知道他身患絕症以後,她沒有拆穿,也沒有說破,隻是默默的成全他的所有,包括希望自己去找個好男人嫁了。
可是愛情這件事,是騙不了人的。宋媛媛騙不了自己的心,兜兜轉轉最後她還是放不下最懂自己的張哲凱,選擇回到了他的身邊。在張哲凱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給了他溫暖、擁抱和愛,也陪他離開了這個世界。

女性的情感更豐富
電影院裡一片哭泣的聲音,我也留下了眼淚。為什麼大部分女性會為這種小情小愛的故事而流淚呢?也許是觀衆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一面,觸動了内心;也許是被主人公坎坷的命運,凄美的愛情所打動。
一、女性感情細膩,富有同理心。女性的心理是柔軟細膩的,當看到張哲凱強忍着悲傷陪宋媛媛試婚紗,内心不舍可又把宋媛媛的手交給楊佑賢,宋媛媛陪張哲凱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後也離開了人世。主角坎坷的命運,凄美的愛情讓女性的同理心開始泛濫,不由得留下了同情的眼淚。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秋海棠》,京劇名伶秋海棠被軍閥用尖刀在臉上劃了一個大十字,毀了面容,當時我就忍不住大哭起來,這麼多年了曾經難過的心情還是記憶猶新。
二、生命中有一段擦肩而過的真愛。人生最遺憾的事是明明相愛卻一再錯過。曾經的海誓山盟一轉頭就成空,再回首隻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痛,曾經把愛情弄丢了的人,觸景生情生情會痛哭流涕。
三、失去過至親的親人。當失去過至親的親人,那種歉疚、痛苦、哀傷不時的會啃噬自己的内心,影片中的生死離别又一次勾起了痛苦記憶,不由得讓人痛哭流涕。
愛是折磨人的東西
電影很感人,但是有些觀衆說這部電影三觀不正,宋媛媛為了讓張哲凱放心開始撩家境良好、帥氣、有才的男二楊佑賢,可結婚後發現最愛的還是張哲凱,于是給楊佑賢留下錄音離家出走,陪伴張哲凱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随後自己也離開了人世,留下了獨自悲傷的男二。好多觀衆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男二楊佑賢的故事。
人性是複雜的,多面的,很多事情我們無法簡單的用對與錯、黑與白來判定,隻能認可事情的客觀存在。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在愛情面前失去理智?我們現在從心理層次探讨一下。
愛情是非理性的。“愛情”二字,無論是“愛”還是“情”,都是對人類非理性體驗的描述,因為愛情本身就不遵守理性的邏輯。宋媛媛說:“愛情如果能夠解釋,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愛是對孤寂感的恐懼。電影中有一句台詞: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是孤獨。張哲凱和宋媛媛都失去了親人,那些緻命的痛他們隻能在黑夜裡默默的去舔舐。相似的人生經曆讓他們更加的相互依賴,用愛來驅除對孤寂感的恐懼。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寫道:經曆過孤寂的人必然會有恐懼感。實際上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孤寂意味着與外界沒有聯系,不能發揮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籌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沒,而我隻能聽之任之。
“民國四大才女”的蕭紅一生情路坎坷,渴望自由渴望溫暖的她卻一次次的被愛情所抛棄。蕭紅離家出走到北平讀書,後被家庭軟禁起來,她想法逃到哈爾濱,走投無路時又投靠退了婚的未婚夫汪恩甲,在欠了旅館一筆巨款後膽小懦弱的汪恩甲扔下懷孕的蕭紅逃跑。蕭紅懷着汪恩甲的孩子又和解救她出來的蕭軍住在一起,一起生活六年後因為蕭軍家暴、尋花問柳等原因蕭紅懷着蕭軍的孩子又嫁給了端木蕻良,而端木也未曾好好的愛過蕭紅,最終蕭紅孤寂的病死在香港。
蕭紅的一生貌似獨立,卻又不停的在尋找依靠,最終被一次次無情抛棄。她幼年母親逝世,繼母刻薄,父親冷漠,也許是對于孤寂感的恐懼讓她特别的想依賴男人。
彼此相愛的兩個人成為了生命共生有機體。張哲凱和宋媛媛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相互照應,彼此依賴,已經融入了對方的生命裡,成為生命共生有機體,當一個人失去生命另一個人也會奮不顧身的去追随,你不在了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創傷後應激反應
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摯愛的人離去自己也要結束生命的這種做法,是如此的極端、消極和不負責任。現實中很多人雖然也會非常難過,但大部分人并不會選擇結束生命。
影片中宋媛媛的父母和妹妹一起出遊,最後三個人皆死于隧道裡的車禍,瞬間宋媛媛成為了孤兒,成為了這個世界上無依無靠的人。她和張哲凱在彼此生命最黑暗的時間裡相遇,他們一起泡圖書館、一起吃泡面、一起逃課、一起拍畢業照,成為了家人,成為了最親的人,成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許是宋媛媛無法承受生命中最親的人再次失去,出現了創傷後應激反應,讓她選擇了自殺。
創傷後應激反應是指在遭受強烈的或災難性精神創傷事件之後,出現創傷性體驗反複出現、面臨類似災難境遇精神極端痛苦、對創傷性經曆選擇性遺忘、甚至會出現自傷或者自殺等行為。

愛要趁早說出來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我希望你勇敢的活着,你卻選擇了結束生命。張哲凱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宋媛媛能夠幸福生活,而不是離開人世。
珍惜生活、珍惜愛情,也許是這部影片表達的内涵,張哲凱和宋媛媛始終把愛深埋在心底從沒有說出來過,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在最後一期《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的父母談及感情,焦爸爸動情的說“愛要趁早說,别等到來不及的時候再說”,讓焦俊豔和在座的嘉賓們感動不已。
成熟的愛情給予人們的是一種積極的力量,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彼此相依又相互溫暖,生命因此而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