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媽是山東人,從小就聽他們帶着驕傲說過一句話,山東出好漢:扶貧濟困、英勇善戰的好漢。

那時候也不是很理解,但看了《八佰》裡李晨的山東兵,我才知道,真的“山東好漢”是什麼。

四行倉庫裡的士兵來自五湖四海,都操着很重的方言口音,各有特色。他們每個人的聲音裡也都代表了不同的特質,或激憤或恐懼,或老成或稚嫩,或懦弱或勇敢。而這些人裡起到關鍵作用的,恰好是個山東人——李晨演的“山東兵”,寡言少語,但存在感極強。

端午和小湖北初到四行倉庫,吓得戰戰兢兢,山東兵馬上安撫他們,教他們認清局勢,快速适應;新來的散兵不敢開槍,山東兵就抱着端午的胳膊,逼他打出第一顆子彈,學會保護自己。

短短幾次露面,讓山東兵看起來是個人狠話不多的形象。但當我繼續看下去,發現他其實成熟穩重,保護弱小,頭腦冷靜并勇于戰鬥。

日軍在倉庫牆壁埋布炸藥準備炸開入口,眼看倉庫防衛危在旦夕,陳樹生綁着手榴彈縱身躍下,與敵人同歸于盡,危急時刻山東兵面不改色要求端午也幫自己綁好手榴彈,便頭也不回地走向高牆,準備跳下。

看到山東兵視死如歸的英勇,端午大受震動,才有後來在樓頂狙擊敵人戰鬥機後犧牲的情節。端午犧牲後,山東兵支起地圖畫布,唱了一段皮影戲,道出全片的隐喻:

半世飄零半戎生
風打燈籠照殘燈
封刃挂甲馬歇處
不赴瑤台再走一程

這首唱詞說的是《三國演義》裡趙雲的心路曆程,趙雲看着漢土焦塗,半生戎馬悲涼雄壯。唱着唱着,寡言内斂的山東兵自己也流下了眼淚,鐵血柔情背後是對同胞的手足真情。李晨的聲音透出一股山東人的厚實勁兒,加上原聲唱詞生澀粗砺的質感,配上戰士們寫給親人的書信念白,又有誰能不動容呢?

從結構上來說,李晨的這個山東兵,其實前期暗線就一直在隐喻趙子龍,不管是多次救端午還是指導端午殺敵,再或是幾次戰鬥中“七進七出”、以一敵百,都在暗示趙雲的形象;端午死後山東兵一曲皮影戲直接道破整部電影的題眼,導演再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小湖北的想象引入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單槍匹馬沖向曹操軍隊的畫面,一腔孤勇,百戰不殆。

趙雲之于劉備,是拯救朝邦後代的救世虎将,常山趙子龍的形象是護國精神的傳承,而這種精神,依然存在于四行倉庫的一個個普通士兵身上。

而山東兵是真正的山東好漢,忠勇大義、引領後輩、護人周全,閃耀着人性光輝,這在戰争中是極為寶貴了。

巧的是,11年前李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被問到最愛的曆史人物,李晨說最愛趙雲,“他是我想象中在戰場上最帥的人。”

如今,他終于如願,《八佰》的山東兵,從某種程度上,正是趙雲的化身。這,也算是冥冥中的緣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