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我是被她的名字吸引的。她叫作《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很少見這樣的影片名,看起來很文藝,根本無法完全記住,但是又會讓你有一點點好奇。

...


這部電影由美國女導演伊莉莎·希特曼執導,情節非常簡單,講的是未成年少女意外懷孕艱難堕胎的故事。這部影片今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銀熊獎評審團大獎,觀衆也好評無數。更重要的是,在女性受侵害的新聞頻出的今天,這部影片的出現,顯得有些意義非凡。


不同于大部分文藝片中的少女形象,明亮熱烈的青春。這部裡面講的是青春的傷害和陣痛。如果你想要看高潮叠起的激烈情節,這裡沒有,但它過于真實,就像紀錄片導演舉着攝像機跟拍了一個初次懷孕的姑娘焦慮又恐懼的兩天。


影片的開始是十七歲少女Autumn在學校的晚會上唱《He’s got the power》,台下有男孩對她喊着“蕩婦“打斷了她的表演。

...

Autumn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了,她開始試圖通過捶打自己,喝漱口水、運動等方式想要流産。

...

實在處理不掉,她隻好去做手術,她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執行最嚴格的堕胎法案,懷孕到一定的時間無法堕胎,醫生讓她去紐約做。她和她的表妹Skylar離開家,踏上了這段未成年少女堕胎之旅,到這裡,有點像青少年版的《末路狂花》。

...


手術前醫生問了她一些隐私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會感到不舒适,你隻需要盡力回答就好:從不,偶爾,有時,總是。你的性伴侶有打過你嗎?有違背過你的意願進行性行為嗎?”


直到這個時候,女主一向冷靜的表情漸漸失控,她開始流淚,我們這才窺見了她在親密關系中痛苦的冰山一角。

...

Skylar一直陪伴着女主,後來因為她們做手術花光了手裡的錢,沒錢坐車回家,Skylar不惜為Autumn“出賣色相”,和對她有好感但她不喜歡的男孩在車站親吻,以此換取他借錢給她們。

...

兩個女孩在此刻的偷偷勾手,是這部影片最為動人的一個瞬間。女性之間的守望相助和彼此理解,隐秘地流動着的情感,成為了這個故事裡唯一的暖色。這一點點暖色,支撐了“未成年少女堕胎”這個青春壯舉。


而女主孩子的爸爸,從頭到尾在影片中沒有任何直接的呈現。這也符合大部分受到傷害的女孩的狀況,渣男是缺席的,能面對傷害的隻有自己。


這部影片什麼都沒有表達和宣揚,也沒有控訴和呼喊,它隻是沉默地呈現了一小段青春故事。它讓身體回歸身體,讓語言僅僅成為語言,而不是調動受害者的情緒與體制和法令對抗。女性觀衆可以從影片中感受到真實的共情和呼吸。男性觀衆在其中也不會感覺到那種很刻意的“女權感”。

...

我又想起那年,講述兒童性侵案的國産電影《嘉年華》拿下金馬最佳影片,女導演文晏上台領獎說“感謝她們,為那些沒有發出聲音的孩子們發出了聲音。”


其實寫這篇影評也很無力,因為這個問題本來就是無力的,隻能呈現,無法解決。該看的人也看不見,該反省的人永遠不反省,太多的發聲最終都歸于沉默。明天一早沒準兒強奸女孩學校不開除又上了熱搜,鮑毓明們還在作惡,林奕含們依然生活在痛苦和陰影中。


徹底解除對于女性的暴力和侵害也許目前隻是理想,但重要的是,每一個女孩要保護自己。那些所謂的秘密不是羞恥,也不是禁忌。能發聲的時候還是要發聲,即便是發聲後被遺忘,也好過永遠沉默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