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2020)


...


...

恐怖懸疑類,4星

個人想法:

①看得很爽,邏輯設定,恐怖氛圍的營造,還加了一層親情;

②結局母親身上的傷出來之前我一直以為是“精神分裂”的設定;

③前期多可憐後期多恐怖,一排排冰箱出來我也跟着窒息;

④警察好弱,妙沒;

⑤女主過于傻白甜了,雖說你小時候家庭幸福,但你爹好歹去世了啊,還能蠢成這樣;你不是被你媽拉扯大的嗎還好意思對你媽惡語相向,無語哈;

⑥有一些邏輯硬傷

僅讨論讓我存在一定困擾的

①以彩蛋結局為前提,女殺手囚禁女主,那麼女殺手改變過去的契機?

②這個很好解釋,與99年産生聯系的東西隻是電話,沒有其他的,殺手完全可以囚禁女主後直接自己指揮99年的自己

③為什麼女主的記憶不發生改變?

④女主不穿鞋子下樓我就開始覺得多少沾點了,穿個拖鞋很麻煩嗎,沒打理過的房子直接就上腳

⑤警察局沒有人值班嗎

⑥或許該當女主的一場夢來理解?

Ps.女殺手電影臉真的很好看啊!

《恐怖遊輪》(2009)

...


懸疑驚悚片,五星。

與電話比起來區别在于時間的流動。電話中主空間的時間是不斷向前的,遊輪中的時間取決于女主的意願,但女主選擇繼續循環幾乎可以說是必然,除非她真正從害死兒子的自責中走出來。

這部循環的邏輯線很清晰,不會有解釋不清的bug,jess的每個階段都能想得出來:

-暴躁家庭主婦(jess透過回憶看,死路一條);

-(記得循環)登船的jess;

-做了個夢忘了的白jess=第一次循環的jess;

-第二次循環的jess;

-第三次循環(想起全部直接黑化)的jess

個人認為這部也可以理解為jess接受心理輔導,一切循環都是在那裡面進行的,每次沒走出來都代表殺死暴躁主婦進行下一次循環,遊輪上時間是恒定的。

司機正好是醫生,在做暗示。

...


ps:

Triangle 是怎麼翻譯成這麼土的名字的啊··

jess回到家裡我差點就以為要繼續battle像coherence一樣不停殺自己了


文章: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推薦,很專業的一篇文,探讨信息繭房、人類認知與自由市場的關系,讀個一知半解,許多概念理解起來有點困難。

2006年哈佛大學凱斯·桑斯坦在他的《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了信息繭房的概念。桑斯坦指出,在信息傳播中,公衆所接觸的信息是有限的,會選擇自己愉悅的信息,久而久之,會将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互聯網曾給我們制造了一個信息海洋,但如今的算法卻編織了一個個信息繭房。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每個人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宛如回音壁一樣不斷地重複那些悅耳的聲音。然而,這種舒适終将付出沉重的代價:偏見、撕裂與群氓。其實,隻要信息是自然流動的,即使存在信息不對稱,人也可以在經驗基礎上建立抽象邏輯。這就是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先驗”認識論。經濟學家米塞斯用先驗來解釋奧派的方法論。先驗,其實是在經驗基礎上的抽象邏輯。如今,技術精英借助算法悄無聲息地奪權,給每一個人都量身訂做了一個信息繭房。缺乏抽象邏輯的人容易服從于一種哲學。米塞斯在《人的行為》中揭示了這種哲學的邏輯問題。它認為主觀服從于客觀,真理源自現實而非邏輯,進而推導出生産力決定論、勞動價值論、身份決定論、立場決定論、動機決定論、曆史決定論服從于這種哲學的人,談曆史,使用的是蓋棺定論;談現實,強調“存在即合理”;談國家,但不思考何為國家。他們不問是非,用折中主義掩蓋錯誤;不知對錯,用屁股決定腦袋。在公正面前,将妥協視為藝術,将守正視為愚蠢,将标簽視為标準,将立場視為正義。總之,“大即原罪”,資本家等于罪犯,反對我的人一律是賣國賊、漢奸和資本家的狗腿子。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下降的。”讓每個人的言行,承擔應有的代價。這個世界才能往更好方向走。個人言行的“待價而沽”促使人類彰顯謹慎、謙遜、包容、進取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