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的公衆号“楓間月明” 文學/音樂/建築設計/外國語/健身/騎行/生活品質。

就是兩個無知小子,盡力寫些鮮活有趣的東西。我們可以一起在評論區讨論許多許多事情!(公衆号草創未就,莫怪莫怪哈哈哈哈)

長文解讀電影《搏擊俱樂部》

(本文包含大量劇透,介意者繞行)

...

電影《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于1999年發行的一部懸疑驚悚片,電影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說,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海倫娜·伯翰·卡特等主演。

...

這部以人格分裂為核心主題的影片,通過大衛·芬奇一貫的黑色小清新的叙事手法展現了主角傑克(愛德華·諾頓飾演)人格分裂産生第二人格泰勒(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全過程。

從創建第二人格泰勒開始,到借助自己的第二人格實現自我突破,再到最後對已然徹底失控的泰勒實現絕地反殺,主人公實現了對自我價值的最終救贖。

全片貫徹着一種瘋狂而優雅的暴力美學,它所展現的是一種與當今世界高度秩序化、社會化的生活完全背道而馳的理念。但是,瘋狂的作品也許并不荒誕,荒誕的是這個世界本身。

面對這個荒誕的世界,每個人在内心深處也許都期望擁有一個泰勒。人們渴望去反叛,人們渴望用新的生活,人們渴望更好,人們渴望自由。

本文将從第二人格開始,探索《搏擊俱樂部》中關于混亂與秩序、毀滅與生存、束縛與自由的一切。

1.關于影片中的第二人格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第二人格并不一定不代表精神疾病。

每個人都有一個基礎人格(第一人格),在這個基礎人格的框架下,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還可能産生出更多的人格,這些人格也被稱為社會人格面具,是人在為了應對外界一定的社會期待下,僞裝了真實自我以後的人格特征。

而在另一種情況中,這些期望并不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基礎人格本身。影片中傑克第二人格的産生正是這種情況。他在潛意識裡徹底厭惡自己人生的基礎性的一些世界觀、價值觀,于是在失眠症等一系列事件的溫床之中逐步創造出了自己的第二人格,潛意識中企圖在這個第二人格的幫助下,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

2.秩序崩潰的邊緣

...

在影片的開頭,芬奇用一系列具有跳躍性的叙事性鏡頭為觀衆展示了傑克作為一個大公司職員機械、單調的生活。

傑克是一個失眠症患者。除了描述他的病情,影片開始的介紹也令觀衆仿佛患了失眠症的傑克一樣昏昏欲睡。

重複——Everything is a copy, of a copy, of a copy.日複一日的重複的工作,傑克甚至能從上司的領帶圖案上判斷出今天是周幾。

...

秩序——在一個從垃圾堆中緩緩抽出的鏡頭裡,導演配合着台詞展示了資本主義高度秩序化的社會。

IBM stellar sphere,the microsift galaxy,the planet starbucks, 這些作為資本主義代名詞的如宇宙般龐大的企業俨然已經掌控了傑克的生活。

傑克喜歡買各種精緻的家具,喜歡坐在馬桶上翻閱高檔家具制造企業的宣傳冊,從而在心理上得到自我價值與存在感的滿足。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在這樣一個磨滅個人價值的環境裡,傑克用來标榜所謂個人價值的方式,與那些磨滅他個人價值的事物,系出同源。

一切都在齒輪運轉的平靜聲音中絕望着。一切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3.混沌中的誕生

秩序的崩潰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如泰勒的出場。

患有嗜睡症的傑克,生活中始終是渾渾噩噩的。真實的事物變得不真實,這也就給了不真實的事物出場的機會。

有趣的是,第二人格泰勒的出場,其實早在觀衆意識到之前。

...

...

...

...

...

這五個鏡頭可能很少有朋友能注意到。前三個鏡頭裡,泰勒僅僅在一幀的瞬間閃現,如果不把電影一幀一幀地細看,就算觀衆看的很仔細,也隻是一個一閃而過地影子。而後兩個鏡頭,泰勒則是巧妙地隐藏在人群中。

那麼導演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這是在模仿,模仿傑克精神世界中第二人格的産生過程,是對尚未出現完全人格的泰勒的外化的隐喻。這樣處理鏡頭的手法與第二人格的産生方式之間形成了形式與内容的互文,實在堪稱鬼斧神工。

随後便是泰勒的正式出場,然後一步步把傑克引上一條反叛一切的不歸路。

4.毀滅即是生存

...

這是泰勒作為完整人格的第一次出場。

從剛一出現,他就展現了明顯的暴力傾向和奇特思維——酷愛制造炸彈。

泰勒自始至終都在用暴蠻荒的行徑試圖摧毀秩序,有的是明目張膽的打砸搶,有的隻是略帶黑色幽默的奇怪戲碼。

...

泰勒把色情鏡頭剪入普通電影,僅僅為了表達他後現代式的嘲諷。

...

這些荒唐的無法為大衆所接受的行為,正是他内心憤怒的宣洩。而且,泰勒并為就此止步。他不光要表達自己的憤怒,不光要打破現有的秩序,他還想通過暴力建立新的秩序,踐行所謂的泰勒哲學。

不知道這些語句讀者看來是否熟悉。通過暴力的手段,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沒錯,他引導了一場革命。

...

他建立了搏擊俱樂部,在這裡人們盡情地揮霍暴力,企圖獲得内心的救贖。

...

他在各地擴展俱樂部,建立分支,并且逐漸組織起一支信奉他的信條的私人軍隊。他指揮着這支軍隊,在城市裡進行着漫無目的的破壞行為。

...

...

這一大破壞計劃的規模發展的越來越大,最後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

警方已經介入調查,影片最終被推向高潮。

5.泰勒的自由哲學

在進入高潮劇情之前,我們必須要思考,泰勒的破壞行動與單純的暴徒行徑有什麼區别?

答案是:沒有區别。

恰恰相反,泰勒的行為就是單純的暴力行為的典範。

...

他的暴力沒有目的,他信奉暴力,隻為了在暴力本身中獲得救贖。

...

他的暴力是與自我的搏擊。

于是在這樣的暴力之下,催生出了泰勒的自由哲學——放棄一切之後,才能獲得自由。

他鄙視一切奴役個人意志的事物。

...

在傑克房子被燒毀、投奔泰勒時,泰勒為傑克開啟了新的人生觀。他引導傑克否定了原本生活中所珍視的一切:現代媒體、高級家具、時裝潮鞋。

...

他的生活中,物質匮乏到了極點。他的把生活建立在一片廢墟上。

他充滿自信地把這種價值觀向他的信徒傳播。

...

擺脫物質對于自我的束縛,是泰勒引導傑克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而下一步,才是關鍵——擺脫來自我對于自我的束縛。這句話讀起來怎麼都不通順,但别急,情節給出了解讀。

...

這個場景頗耐玩味。傑克和泰勒相互傾訴着内心深處關于父親的創傷。事實上,因為二人其實是一個人的不同人格,所以這兩種訴說其實是對于這一創傷在不同角度的理解。

人很難走出過去,而無法走出過去,便無法獲得徹底的自由。

于是泰勒把他的引導上升到逼迫。

泰勒把灼傷性的堿灑在傑克手上,強迫他感受當下的痛苦,強迫他感受自己的命運,強迫他接受一切,也就放下了一切。

...

他在公路上不握方向盤猛踩油門,讓汽車随機行駛,告訴傑克抛棄的重要性。

...

一個更有意思的場景是,泰勒拿槍逼着一個便利店職員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

這便是泰勒的自由哲學。

...

抛棄一切,才有自由。

6.高潮——終獲自由

如果說在高潮到來之前,泰勒都是在一步步引導傑克去尋找自我的自由的話,那麼傑克的“成材”,便是這個故事的終點。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樣才算“成材”呢?在那一刻到來之前,這個答案也許隻有導演清楚。

超出控制

...

泰勒的行動逐漸失控。傑克試圖阻止他的私人軍隊執行炸毀信用卡大樓的任務,然而卻發現為時已晚。

看過電影《浪潮》的朋友應該能發現共性。當群體堅決信奉一個意志時,這個群體已經成了意志的化身。這時,即使是這個群體的首領——傑克(也就是泰勒),也無法阻止他們,因為這相當于在于自己的意志作鬥争。

而傑克,的确開始了這場鬥争。

主次人格反目

...

傑克試圖逼迫泰勒放棄任務,但完全無法與強大的泰勒抗衡。

于是,一切回到了原點。

...

這是電影開頭的畫面。

泰勒拿槍指着傑克。

在強壯、聰明、意志堅定的人格泰勒面前,另一個主人格傑克顯得弱小無比。這個次人格即将要完成對主人格的吞噬。

然而,傑克已經不是片頭的那個傑克了。他在泰勒的引導下,“成材”了。

...

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充滿着悖論式的情節。

戰勝泰勒的唯一方式,是成為泰勒。

而标志着傑克成為泰勒的鏡頭,也就是全片的最高潮,就在這。

...

放棄一切,才可獲得自由。

傑克朝自己開槍,毀滅了自己,也就毀滅了泰勒。

傑克的子彈打偏,僅僅擊穿了臉頰。

至此,傑克從擺脫外界的束縛,到擺脫自我的束縛,最終完成了向自由的進化。

在影片的最後,另一條本文沒有讨論的支線也得到了完結,擺脫了自我的傑克接受了瑪拉,一切像是一個莫比烏斯環,最終回到了原點。

...

“With your feet in the air and your head on the ground",随着這首叛逆搖滾Where Is My Mind,傑克與瑪拉牽手看着窗外大樓一棟棟轟然倒塌。

全片結束。

以此文

敬自我

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