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德國人的角度講述了二戰,1941年入侵蘇聯的前夜,四個日耳曼人和一個猶太人在家中為出發而慶祝,他們相約聖誕節将是他們重聚的日子,然而這群年輕人還不知道接下來的人生将會向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僅是這五位好友的故事,也是數以萬計的德國人的命運。
威廉:作為一個老兵,他懂的戰争的殘酷,他知道該去做些什麼,和不該做些什麼,和黨衛軍不同的是作為一個純正的軍人他在服從命令的同時仍然保留着人性,他會努力的去解救一個猶太人,也會為殺蘇聯的政委而去嘗試拯救,戰敗撤退的時候面臨着老夫妻卻選擇了拒絕執行命令。威廉也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在部隊中努力的去保護弟弟弗裡德,盡可能的不去給護士夏洛特希望哪怕也是深深的愛着她,像大多數的德國軍人那樣,威廉在最後會将戰争的意圖去質疑,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為了所謂的戰鬥而死去,作為一個長官他徹底的開啟了反戰的情緒,然而在那個時代,個人已經不在是個人的了。
弗雷德:最初說出那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戰争是将一個人的醜陋暴露出來的,弗雷德深知戰争不是一個人的戰争而是一種意識形态的戰争,反戰的情緒讓他不聽從指揮,故意抽着煙迎來蘇聯的炮火,哪怕遭受一頓毒打,當大家還在計劃着回去過聖誕的時候也是他給大家潑一冷水。他一步一步的走過來的時候,無法改變的戰争,終究讓他麻木了,他開始接受着一切,因為他明白他就是這個國家機器的執行者。他會提議讓蘇聯農民去踩雷,他也會為新兵手軟的時候果斷的給敵人補上一槍,開槍倒計時還沒有結束前他就将逃跑的小孩打死,面無表情的拉下絞索,這些都是弟弟弗雷德的作為。他做了很多違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但是那又如何呢?當弗雷德會到家以後,面臨着父親的冷漠,以及10幾歲的德國孩子的嘲諷,他又再次選擇了回到了戰場,此刻弗雷德的内心已經早就沒有了逃避,他知道這場戰争是每個人都無法躲避的,從剛開始的為了祖國而戰到最後為了戰友而戰鬥。其實弗雷德還是沒有完全淪為一個機器,他會為救維克多而選擇殺死自己的長官,最後也選擇了自己結束身邊從而保全戰友,其實他明白,如同蘇聯的政委那樣作為隊伍的老大,隻有他死了别人才能活下來,然而知道曆史的人都知道,那些當初投降蘇聯的人有多少人的生命永遠留在了蘇伯利亞平原。
夏洛特:單純的小姑娘,響應國家号召前去入伍,最初的她将元首的意識牢牢地灌輸在自己心中,當她第一次手術才發現戰場是多麼的不簡單,她偷偷舉報了猶太護士莉莉娅卻又過來讓她逃跑,也許此刻她也很矛盾,國家和友誼哪個更重要,在得知威廉 “去世”以後内心瞬間崩塌以緻于和醫生上床,此刻對于她來說無異于最大的災難。夏洛特正是代表了德國女性中的一部分,懷着至高無上的憧憬來到了部隊,本想着發揮自己的力量卻發現戰争的殘酷無法想象。
維克多/格雷塔:一個日耳曼人,一個猶太人,水晶之夜并沒有讓這個猶太人格雷塔覺得災難的到來,反而覺得這是我們的戰争(德國),然而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政策讓他日益艱難,他的女朋友維克多為了能夠讓格雷塔順利拿到美國的通行證選擇了和一個德國黨衛軍通奸,然而女人的想法是如此的簡單,包括後面的演出結束,她沖着士兵說着自己是大明星格雷塔飛機應該為她而等待。然而在戰争面前,認你是誰也無濟于事,她天真的以為懷孕就是自己的護身符,但是對于一個殺人如麻的黨衛軍來說這隻不過是一拳的問題。等待死亡的那段時間她應該明白了戰争的面前,自己是多麼的無助,如同屠宰場裡面的羊羔。維克多作為一個猶太人,在德國被排擠,在波蘭同樣被排擠,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敵人的敵人依然是敵人,維克多拉下火車門的那一瞬間,他已經決定不再隐瞞自己猶太人的身份了。
這個電影導演通過多條線索去講述這場戰争,字幕提示的時候從德軍最初距離莫斯科的幾十公裡,到幾百公裡,到後來距離柏林越來越近,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影片中多次出現格雷塔的歌聲,每次歌聲響起的時候就會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形成一個前後照應,戰争開始的時候,戰争結束的時候,但是人卻不是那些人了。影片中處處充滿着細節,黨衛軍的橫行,判死刑的德國軍人執行撤退清理任務,蘇聯大兵強奸戰俘以及殺死俘虜(可以了解一下蘇聯在二戰中很多的行為不亞于德國),去往奧斯維辛的猶太人,波蘭對于猶太人的仇視,以及波蘭在蘇德之間都不被友好對待,黨衛軍軍官馬丁盡管有很大罪行依然沒有被審判(政治沒有正義,隻有籌碼)。本片中将戰争的殘忍,人性的轉變,以及被侵略農民的無助展現的淋漓盡緻,但是同時也處處體現了戰争中少有的溫暖,比如蘇聯老夫妻平靜的問威廉需要來一杯嗎?以及波蘭隊長在得知維克多是猶太人還給了他一把槍,并且放了他,夏洛特被強暴的時候莉莉娅卻幫她解了圍。可以說這是一部很有意義的反戰片,他是一代德國人對于父輩的思考,在面對着過去的時候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不忘曆史,反思曆史,以史為鑒,這個哲學思想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解釋的明明白白,戰争之下都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