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蒙太奇
“在偶然的相遇中,聊聊天,聊聊他們共同的不幸與各自的艱辛。這一幕幕往往發生在夏日的廣場上、列車上,以及集市上那些熙熙攘攘、伴有音樂的咖啡館裡。沒有這些,照他們的說法,他們就無法擺脫孤獨。”---------瑪格麗特.杜拉斯《廣場》
l 關于廣場的腦洞
抛開意識裡固有的城市廣場的形态,嘗試想象一下:位于城市中心區域裡的一個開放型廣場空間,功能完備,白天卻鮮有人光顧,偶有人經過,也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匆匆離開,我的意思是說,不是私家花園,也并無警示标語作為場規禁令,而且非戰争年代,廣場四周也不會埋伏狙擊手。那麼你會不會産生好奇心去一探究竟,或者生發一種祛魅的心理?!就像平靜的水面之下暗藏玄機,你不僅會有抛一枚小石子的念頭,也會有投一塊大石頭的沖動。對于這樣一個空曠的廣場,你有可能會放聲唱歌,或者走進去跳上一段,看看會引來什麼。實際上這些念頭就像本能一樣再正常不過了,人們去到廣場并無目的,隻是本能所驅,而這個想象中的廣場也不會存在,除非在深夜,使用率過低導緻安全度下降的極端狀況。然而一個健康有活力的廣場空間,永遠都不會缺少人的逗留,日日夜夜。如果你有生之年曾經把一段summer time交給意大利,交給威尼斯,便會一切了然。
l 愛情的廣場
好萊塢有一部經典愛情電影就是圍繞廣場拍攝的。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也叫威尼斯中心廣場。影片叫做《summer time》,中文譯作《豔陽天》,也有直譯為《夏日時光》由好萊塢傳奇女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和意大利演員羅薩諾.布拉齊(Rossano Brazzi)主演,上世紀50年代上映,兩位主演也已去世多年,但現在回看這部老電影依然不會覺得過時,就像聖馬可廣場一樣成為經典。影片講的是發生在世界名城威尼斯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初遇就是在著名的聖馬可廣場陽光下的室外咖啡座。
一位美國都市大齡單身女郎Jane,存了些錢,“為了尋找生命中缺少的東西”(片中語),孤身一人去到威尼斯度假,身處熱鬧的周遭,不免尴尬落寞,孤獨中渴望着什麼...每天到聖馬可廣場就餐、曬太陽,就在柱廊外的室外餐桌,坐在人群中,可以望向熱鬧的廣場-典雅莊嚴的古建築、活色生香的人群,就像觀看一出每天上演的露天戲劇。風姿綽約,舉止優雅的Jane被當地的小古董店主Renato關注到,Renato會講流利的英語。面對一個成熟性感的當地男子的主動靠近,Jane在落寞心事被發現的尴尬中驚慌失措離場。
威尼斯不大,轉來轉去密密麻麻的古早街巷全都是圍繞聖馬可廣場,肌理叢生。每天Jane獨自遊逛,被街邊的古董店櫥窗裡驚豔的紅色琉璃酒杯吸引,走進去買下了它。而這家古董店恰好就是Renato的,老闆主動替她還價,并為她包好杯子,短暫的交談後,Jane又尴尬的匆匆離開。其實兩人互生情愫,隔天Jane又鬼使神差來到店門口拍照徘徊,失足掉進水裡,水邊無欄杆,經常有人失足落水,但不會有危險,威尼斯就是這樣有趣。Jane被衆人圍觀撈出,出了洋相,回到旅館,不久Renato過來探望,趁機表達愛意,接着他們開始約會,Renato帶她遊逛威尼斯小城,夜幕降臨時送回旅館止步。
當Jane試探着進一步靠近Renato時,偶然發現了他已婚的身份,争吵抗拒。意大利有個特殊的傳統:婚姻中雙方如果感情不和,由于曆史和宗教原因,離婚手續很難辦。但與這個傳統相伴而生的是意大利人的現實行為往往超拔于規則和倫理,更追求自由選擇,畢竟Jane也隻是來度假。面對Jane對未來的困惑,他說:假期結束隻帶杯子回去不是很好嗎?他們最終擁抱激情,走到一起。Jane帶着甜蜜陷入愛情,又因未來無法真正走到一起而痛苦的選擇離别,讓感情戛然而止:“我必須馬上離開,我怕再不走,就走不了了”。短暫的異國假期,發生了愛情裡該有的五味雜陳、酸甜苦辣,唯獨沒有柴米油鹽,狗血的恩怨糾葛和乏味漫長的日子。對于美國Jane,威尼斯的夏日時光 最終成為 一段絕美的人生記憶,猶如煙花,短暫也永恒。
中年人的愛情圓熟務實,又不失真情,明知不會有結果,也要釋放激情,因為生活沒有那麼多圓滿,珍惜相遇,接受殘缺是中年人最大的成熟。就像男主角争吵時所說:“你看到蛋糕,又想要牛排,我們意大利人餓了就吃披薩”,Renato浪漫細膩,也成熟務實。倆人的相處與其說是豔遇,不如說是愛情,前者欠缺真情,而愛情再短暫也是愛情。嘗到最甜蜜的果實,又接受最無奈的結局,這難道不是愛情最大的價值麼?
影片有個情節是威尼斯夜幕降臨,市聲漸消,伴随曼陀鈴的琴音,Renato從街邊賣花老婦人手裡買到一朵潔白栀子花送給Jane,小橋上經過時被Jane不小心掉落水裡,他跑到水邊石階上,蹲下來極力伸出手臂去撈,水流中栀子花從他指尖前方緩緩滑過。宿命一般從容。
影片結尾,說好離别時一個人,但Jane還是隐隐盼着Renato的身影,離去的火車緩緩開動,她探出窗外,看到Renato手執一枚古董小盒子,那個英俊性感的中年男人正在不顧風度的奔跑,邊揮手邊企圖追上遞給她,還是差一點,火車加速,如江河遠行,永無回頭。盒子掉落地上,裡面是一隻新鮮的白色栀子花。
影片取景于世界名城威尼斯,無論是相聚又離别的故事本身,還是所觸及的愛情觀和倫理現象,甚至連同彼時彼地的語境,時至今日再回看也依然不會感覺老套過時。經典故事,實力演員加上傳世的名城,這些結構足以支撐起一個傳世影片。如果說影片《summer time》中的故事滿足了人們對愛情的最大幻想。影片中生發和承載愛情事件的聖馬可廣場則是人類廣場空間的理想範本。
l 作為主體的廣場



1.大廣場 2.小廣場 3.獅子廣場 4.聖馬可主教堂 5.鐘塔 6.總督府 7.就市政大廈 8.新市政大廈 9.聖馬可圖書館
城市空間的任何元素說到底都是為人所建,那麼廣場的主體性則是由決策者和設計者所賦予。德國的蘇菲.沃爾夫魯姆編寫了一本書《廣場:尺度、設計、空間》,從廣場的物質性出發,對歐洲70個著名廣場進行了統計整理,包括規模、平面形态以及九大功能等等的物質性空間指标。
這些廣場皆為城市标志性建築-教堂、博物館的前廣場,起源于不同功能,包括承載宗教儀式梵蒂岡聖彼得大廣場、承載威尼斯狂歡節的聖馬可廣場,以及承載錫耶納賽馬會的貝殼廣場等等。
在散步、跑步、觀景、儀式、休閑、私密空間、交流、集會、虛空這九大功能中,聖馬可廣場占據7個,是功能最多的唯一一個;始建于中世紀,年代僅晚于4座古典時期廣場;屬于大型廣場,面積僅次于 4個大型廣場和9個超大型廣場(包括宗教儀式功能為主的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等等在内)。可見,即使除卻景觀和人流量因素,聖馬可廣場綜合功能也是最好的。
拿破侖曾說過,聖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客廳。這句話足見它的景觀價值。然而現在看來,在傳播和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拿破侖視角還是局限。威尼斯城邦國的貿易地位發端從中世紀開始,到文藝複興末期,威尼斯都是地中海的貿易中心,直到大航海促成歐洲貿易中心向尼德蘭轉移,但威尼斯至今仍然是世界遊客打卡的熱門,以現代人的視角,作為威尼斯城市建築體的重心-聖馬可廣場不僅是歐洲最美的客廳,也是全世界最美的客廳。意大利著名建築師阿爾多.羅西說過:如果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和總督府一起出現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城市之中(未來的威尼斯也許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處在這個非凡的城市建築體之中,我們的情緒将同樣強烈,同樣會有置身于威尼斯曆史之中的感受。
曾經兩度在旅遊淡季光顧威尼斯。從空間活力的角度來看,時至今日,即便是陰冷潮濕的冬季,威尼斯也是熱鬧的,廣場人流量也是非常多的。可見,聖馬可廣場是人類廣場空間的最佳範本。
但畢竟聖馬可廣場使用者更多是來自全世界的遊客,不能作為城市街區廣場空間的範例。但是如果不算外來遊客人數,威尼斯本地人又有多少呢?就像我們的烏鎮、宏村古城一樣。它們都是世界的。
顯然人流量是影響廣場活力的因素。按照《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作者簡.雅各布斯的理論,健康廣場的一個标志是使用率高,并且安全。城市邊邊角角的無人空間是城市犯罪率增高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日常使用的城市街區廣場空間的使用率則是由周邊建築性質的多樣性保證的,因為周邊建築性質單一,會造成廣場空置率高。比如周邊都是辦公樓,則廣場使用者都是辦公樓的職員,那麼下班後,廣場則無人光顧。而廣場周邊建築多樣性才能保證每個時段會有使用者在廣場逗留,增加廣場活力。可見一個廣場空間與一個社區以及整個城市空間的總體設計息息相關。
根據美國公共空間觀察家威廉.H.懷特的實地調研觀測,得出一個結論:在最大程度使用的公共空間裡,女性人數一般高于平均比例。因為女人選擇坐在哪裡,要比男人更挑剔一些,女性對煩惱的事更敏感一些,女性花更多時間掂量多種可能性。如果一個廣場裡女性人數明顯高于平均數,那麼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廣場。
按照懷特的結論,增加廣場活力,吸引人駐留的物質因素還有很多:比如陽光、風、樹、水的自然元素,還有食品售賣、座凳空間的人為因素。事實證明陽光充足,有樹、不在風口的廣場空間更适合人逗留。相比背陰面,人們更喜歡陽光,即便是炎熱氣候,人們也多半會戴墨鏡、遮陽帽,呆在陽光裡;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建築物之間的體量設計也能産生負面氣流形成惡劣的小氣候,西雅圖的一個銀行廣場裡就設有保險繩,讓人們在經過廣場時有個抓手,以抵抗高聳建築帶來的巨大氣流;樹與座凳結合會形成宜人的空間環境;而水體的巧妙設計會極大增添趣味性,讓人流連忘返。不隻是視覺,結合對人們聽覺觸覺的幹預,創造親水空間,就像北京三裡屯太古裡的音樂噴泉廣場,地噴泉結合水幕牆,夏天最是吸引兒童。這種現代設計手法十多年前我在英格蘭的布裡斯托一個美術館的前廣場上也見過。而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的水系是大運河,城市和廣場依水而建,渾然天成。
座凳空間的豐富為人的逗留提供更多可能,這個座凳是指廣義上人可以落座的空間,比如台階、花壇圍牆、水池台沿,當然也包括石凳、長椅。有食品售賣也是增添廣場活力的重要一點,這個經驗從廣場空間最豐富的意大利不難得到。從聖馬可廣場四周柱廊下的咖啡餐館到紐約時代廣場的熱狗攤,有人群的地方就要有食物。
l 存在主義的廣場
阿爾多.羅西在著作《城市建築學》裡論述了廣場形态的一個重要變遷:大約公元前5世紀,廣場就不再是市場了,從而成為一個幾乎與亞裡士多德格言相吻合的真正廣場。亞裡士多德說過:公共廣場将不再被商品所玷污,手藝人将禁止入内......市場應被指定在遠離廣場且與之明确隔開的地方......恰恰在這個時期,廣場出現了雕像、神廟和紀念建築物。
城市空間任何元素說到底都是為人所用。廣場空間的産生根源和型制變遷也跟随人的行為改變。每個曆史時期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狀态不同,從遠古的商業集市功能,到現代廣場的跑步健身功能,廣場空間形态在曆史變遷、時代發展中發生着流變。在現代社會,廣場以提供人們休閑,散步,以及聚集和交往為主要功能。這其實有人的共性所趨,順應個體摒棄孤獨的内在驅動是廣場空間被賦予的目的。
丹麥建築師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引用了一句斯堪的納維亞的古老諺語說明了人類個體的這種源自本能的内在驅動:人往人處走。他寫道,在家中人們觀察到:孩子們甯願呆在大人們的房間中或與别的孩子在一起,而不願留在隻有玩具的地方。沒錯,比起遊戲設施完善的位于街區僻靜角落的小型遊樂場,孩子們更習慣在熱鬧街道的人行道上踢足球、做遊戲。這是簡雅各布斯觀察的結論。
人類這種自發性内驅力也為廣場空間的設計注入了精神屬性。相對于其他公共空間的單向座位設計,比如飛機機艙座椅、銀行大廳的顧客等候區座椅的單向設計,顯然廣場的設計是外向性的的開放空間,既方便人們各自獨處,也方便遇見和社交,因為通常座凳群是沒有靠背和方向性的。廣場空間為個體的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提供可能。而這兩種活動都需要個體走向人群:在人群中獨自散步更安全;擺脫孤獨驅動下的交流需要另外個體的參與,則更需要走進人群。
在馬茲達.阿德裡的《城市與壓力》一書中就描寫了城市的社會密度與壓力使人想逃離,而孤獨感與孤立感又使死亡率上升。顯然好的城市空間設計必然以此作為依據來緩解諸如此類的城市問題。
一個好的廣場應該成為城市的喘息和留白。
對于廣場上陌生人之間的交流,懷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三角效應,是指某些外部刺激推動人們之間的聯系,激發陌生人之間相互交談。可以理解為相遇和交流的媒介,可以是一個街頭表演者、一個樂隊、也可以是趣味雕塑,總之一切能夠讓人破冰,自然進入談話的事物,就像英國人之間的一句得體的搭讪一樣,最好的媒介是天氣。
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有個短篇小說《廣場》,通篇内容就是廣場相遇的一對陌生男女的瑣碎對話,表現出城市中的個體孤獨和渴望改變的生存狀态。小說被改編成戲劇,至今仍在上演。杜拉斯時代的法國,正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氛圍濃烈的法國。存在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粗略坐标可以這樣看:康德的認識論的出現成為以本體論為核心的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的分野,康德以後出現的主要思想流派的哲學家之一叔本華影響了包括尼采在内的哲學發展,尼采又影響了薩特、加缪的存在主義思想。簡而言之,叔本華說:人生虛無;尼采說:要給虛無創造意義;于是薩特說:要自由選擇,積極行動;加缪說:對,要反抗。
用哲學思想總結人類的具體行為就是:柏拉圖說在現實世界之上存在着一個理念世界,于是廣場的方案圖紙先于廣場實體出現了;叔本華的人生虛無荒謬與人類個體孤獨感相契合;尼采主張人類要自己給虛無創造意義,因為上帝死了,人類要像神話裡重複搬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樣成為超人,于是人們創造了廣場并來到廣場;人們在廣場上欣賞美、享受美的同時也契合了叔本華的用審美的行為和意志消解人生虛無的思想;薩特主張自由選擇并積極行動,加缪說要反抗,反抗孤獨,反抗虛無,于是人們在廣場上相遇,交流交往。。。。。。
然而在廣場上,被三角效應引發的相遇和内在驅動的主動搭讪造成的相遇,看上去略有區别,後者更像是一種預謀,二者界限模糊。但你很難說威尼斯本地人Renato每天獨自坐在聖馬可廣場柱廊下的陽光裡,和Jane從美國飄洋過海來到威尼斯,每天獨自坐在聖馬可廣場柱廊下的陽光裡,誰更像是預謀,盡管Renato更主動,但本質上他們是一樣的,和每一個人都一樣,是具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獨立個體,他們可以選擇積極行動。
在一年四季都活力四射的聖馬可廣場,人們的相遇不需要媒介,如果需要,媒介就是廣場本身。請相信,美麗的地方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
(本片為《班門》MOOK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