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包場,看了《八佰》。

可能是被菜菜子影響,看的時候一些體驗和觀念被先入為主植入了。但是我和他的朋友圈小作文還是不一樣的。

小夥伴讓我自備兩包紙巾,結果我一張都沒有用,倒是坐我旁邊的小姐姐,抽泣落淚的聲音時不時傳到我的耳邊。

如果說《1917》是個人的英雄主義,那麼《八佰》就是一群人的英雄主義。

敵我實力相差懸殊,注定的悲劇。負隅頑抗也許對于政治而言是一場作秀,但對戰事中牽涉到的每一個個體,就不再是秀,而是生死存亡的臨界點。

一條河,一座橋,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此岸歌舞升平,彼岸烽火狼煙,交相的畫面有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莫大諷刺。

但是我發自内心的疑問:隔岸觀火的國民當真是沉睡不醒,熟視無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想生于安逸就可以坦然的一直活在安逸裡,精神和心理的壓力同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倘若被子彈穿過胸膛還可以一時快意赴死,那麼日日活在苟且的陰影裡,則是另一種悲憫的折磨。

從小到大,明明看了那麼多的英雄主義,但是每一次還是會被感動到哭。身負炸彈,縱身跳下的一瞬,在龐大的時間長河裡和浩大的戰事面前顯得格外渺小。但是所有的偉大不就是因為這無數的渺小而彙聚成的嗎?

突然明白,所謂的旗幟,不單單是一塊迎風飛揚的布匹,更是一種精神和氣節的宣示。而這種精神和氣節才是我們甘願付出生命所真正捍衛的。

一個人的犧牲,掀不起曆史的波瀾,一群人的犧牲,也改變不了注定的結局。但是,沖破鐵網,滿手鮮血也要拼命迎向你的瞬間,讓我看到了漆黑夜裡最璀璨的希望,而這一切,正是你想贈予我們,喚醒我們的。

如君所願:待我成塵時,你将見到我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