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縱然時光流轉,關于此問題的答案卻始終無處可尋。
盡管如此,以電影《隐形人》中所呈現的NDE現象為典型,種種說法仍以“都市傳說”的形式流傳于世。

靈
NDE現象(瀕死體驗)常見于遭遇重大事故、疾病等災難之後還能奇迹生還之人。
睜開雙眼後,恢複語言機制的其中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描繪出了相似的一些情景。
例如,他們會提及“靈魂出竅”般的視覺現象——

電影《隐形人》
“我仿佛在空中漂浮着,并俯瞰周圍的一切——甚至是躺在病床上的我自己。”
“我詫異極了,試圖大聲地叫他們的名字,但沒有一個人回應我。”
“他們真的......看不見我。”

電影《隐形人》
其實,這種“上帝視角”隻是NDE現象的初期階段;
假如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情況往往會急轉而下——
“漸漸地,周圍的一切盡數被死寂所吞噬,直至陷入漫無邊際的黑暗。”
“恍惚間,遠處突然躍動着一個白色亮點;”
“就像試圖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般,我向着它走去......”

光點
“猝不及防地,我看見了年幼的自己——”
“那是多麼美麗的陽光海灘啊,家人與朋友都相聚在一起;”
“我們歡快地堆着沙堡,還要提防着它不受海浪所侵蝕。”
“‘要是能永遠停留在這一天該有多好啊’,我不禁這麼想着。”
“直到......”

超脫
直到患者最終不省人事。
當然,經過治療後,他們也極有可能幸運地慢慢恢複所有正常意識。
事實上,NDE現象在世界範圍内有多種演繹;
比如,國内民間就有一種相似的“走馬燈”說法。

走馬燈
同樣地,波蘭畫家著名畫家、攝影師Zdzislaw Beksinski(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以其“死後的世界”系列畫作聞名遐迩。
作為“空想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其筆下所描繪的世界無不令人心神戰栗。

畫作《死後的世界》
據坊間傳言,貝克辛斯基曾在年幼時遭遇車禍,使得他的心髒驟停了長達7分鐘的時間,他也因此匆匆窺見到了“亡者國度”。
該傳說的真實性有待考究,但他本人的的确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
也難怪那一場浩劫會借由他之筆被賦予了光怪陸離的萬千形态。

畫作《死後的世界》
電影《隐形人》就聚焦于某次惡性事件所衍生出的NDE現象。
一天清晨,當高三學生尼克一如往常般走進教室上課時,卻發現班内的所有人都無視了他的存在。

電影《隐形人》
起初,他還以為這是一場集體性的惡作劇;
但無論他如何試探,周遭的所有人還是視他如空氣。

電影《隐形人》
原來就在前一晚,尼克慘遭一夥不良少年圍毆,甚至讓他幾盡喪命;
而被困于生與死的邊緣,他那破體而出的靈魂也隻能在現世遊蕩;
除非——

電影《隐形人》
除非尼克的身體能在完全喪失生命力之前得到搶救。
當然,這場鬧劇遠未結束。
成長于優渥家境的尼克,或許無法對問題少女安妮的艱難生活感同身受,以緻于他的張揚招緻了後者的激烈報複;
而在盛怒之下犯下罪行的安妮,又是否果真是十惡不赦之徒?
當二人的命運由此交織,殘酷的青春也漸漸把他們推向了“生”與“死”的對立面。

電影《隐形人》
有人說,NDE現象不過是博人眼球的杜撰,但許多人往往還是選擇了“甯可信其有”。
畢竟,現實太過殘酷;
而若确實無所信仰,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生命的慢慢長夜?

電影《隐形人》
恍然間,一切的愛恨糾葛早已散去,也仿佛回到了尼克在最初寫下的詩篇:
白晝燒盡成黑夜
燒毀了我靈魂的一角
在黑夜中
我幻成太陽的火花
終成灰燼,灰飛煙滅
讓人窒息的黑夜吞噬了我
一切輾轉成空
在黑暗中,我看見
真實被蒙蔽在白日光亮的謊言中
盲目的雙眼
虛僞的笑容
像夢遊一般
隻有言語和腳步證明時間

電影《隐形人》
P.S. 生命之重,在于無法重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探讨;而欲知更多影視佳作,也可持續關注我的簡書“彼時光陰”,并關注微信公衆号“O時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