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裡偷閑,終于看了《少年的你》。
陳念,家庭困難,與母親相依為命,艱難求生,高考是她的唯一出路;小北,被父母抛棄,一個人生活,通過當小混混活命,生活在城市的陰影之中。好學生與小混混,天然的就水火不容,卻因為校園欺淩而産生交集,互生情愫,也因為校園欺淩,給兩人的命運投下了更多的陰影。
看完電影之後,陸續在各個平台看了數十個影評,其中不少都在批評,認為人物動機牽強,劇情生硬——這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反。所以,我想就這點,以一個純路人的角度來談談這部電影。
身為一個剛剛脫離高中生活的大學生,不得不說,電影的背景的塑造得非常真實——蜘蛛網般布滿校園的勵志标語、桌上堆得跟腦袋齊平的書、幾十個人念咒一樣埋頭背題的自習課、講台上手舞足蹈給同學打雞血的老師……導演把五六月的高三教室活生生地搬上了屏幕,光是這些場景的就讓我仿佛重回高三,壓抑感撲面而來。
影片中有很多這樣的台詞:“熬完最後這段時間就出頭了”“高考之後再說”“我想專心高考”,甚至陳念面對着小北的善意,也說出“我要考去北京,我和你不一樣”這樣“高考之上”的話。有人會覺得,這種話很幼稚,很不理智,很不現實。然而恰恰相反,這才是最真實的。
對于陳念,甚至對于陳念的大部分同學來說,高考是他們眼前唯一的路。他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除了最基本溫飽,父母提供不了任何資源,有時甚至是溫馨的家庭環境、成長中應有的溫暖也沒有。他們渴望改變,渴望更好的生活,渴望自身的發展,渴望為未來的伴侶和後代提供更好的條件。
也許你會說,得到更好的生活,得到光明的前途,并不隻有高考這一條路。“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個道理誰都懂。可從小到大,老師、父母甚至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他們,隻有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過上好生活,更何況他們毫無資源毫無背景,試問他們怎麼看得見除了高考之外的路?
而小北,在最需要愛的年齡被父母抛棄,隻能靠暴力來掩蓋孤獨,扮成毫無感情的爛人。他似乎早已料想到腐爛在社會的角落,卻偏偏這個時候遇到了陳念。一句“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把僞裝一把撕下,一個渴望被關懷的少年就這麼赤裸裸地站在我們面前。在陳念身上,他看到了愛,看到了世間的美好,就像在放棄希望的極夜中看到了光,于是,他把所有感情都寄托在陳念身上。
當一個人長期生活在陰影、壓抑之中,隻需要一點火花就足以歇斯底裡。這個人,是陳念,是小北,是許許多多的學生,甚至是曾經的你我。隻不過,長大了,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再以過來人的眼光來審視,我們都把發生過的一切歸咎為年少無知、幼稚而一笑而過罷了。

電影開頭和結尾都重複了這三句話: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is our playground.”
我想這樣翻譯:“我曾身處煉獄,被告知隻有浴火才能重生。而今我時常想起在火焰中起舞的日子,因為這提醒我如今在人間的快樂。”
陰影終将過去。影片最後,小北像少年時候那樣跟在陳念身後。路過攝像頭時,他不再戴着帽子遮掩而過,而是光明正大地看着攝像頭。我想此時,小北正享受“在人間”的快樂吧。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願我們仍能像少年時候那樣堅強。
共勉。

來源:公衆号 熊桐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