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後我一直糾結要不要回家,再看一部能省錢但囿于我當下初中女生的身份不能太晚回家哈哈哈

說回電影,衷心地希望近來有時間的朋友們都去支持一下。雖然《棒!少年》是部平實的紀錄片,但難得地讓我找到了日漫的感覺,一群貧困兒童被公益棒球隊發掘,一起生活,邊讀書邊打棒球……具體内容就不劇透了。但說實話,比起群像出鏡,導演選取馬虎和小雙,兩個反差很大的孩子,一個不服管教一個溫順聽話,這種一個火焰一個海洋的類型片主角式性格,用他們兩個人的成長軌迹來表述真的極大地增加了影片的可看度。

以至于最後落幕,我今年頭一回在影院産生了“意猶未盡”的感覺。

而且直到現在在地鐵上,我也難以平複心情,按理說,少年人與競技,隻要多看幾分鐘,沒有人不會被集體奮戰的氛圍所感染。所以即使是棒球這個在我國普及度并不高,甚至大部分都搞不清規則的運動,大家看起來也是興緻勃勃。

那份熱血不假,可想到他們選擇棒球背後的處境也真的很揪心。家庭的破碎、貧困,讓他們的棒球籠上了無法消除的微妙感覺,這不是漫畫裡“這次比賽輸了沒關系我們下次打進全國大賽”而是想要通過棒球改變命運能夠借此獲得更好的生活。

家庭、生活、肉體之苦,那一小隊孩子面對的迷茫,在流離失所中磕碰成長的殘酷,毫不吝啬地交給了觀衆。

有網友和我交流說導演把兩個孩子的故事袒露在世人面前缺乏人文關懷,我當時不作聲,其實我也沒有立場去評價。今天散場點映團還在呼籲大家有力的可以給孩子們捐些棉服羽絨服。

所以真心覺得,有時候講述的姿态真的無法選擇。

可去看了的朋友應該都能感知到,隻要他們站到場上,每一次呼喊奔跑傳遞擊打,那種純真純粹,真的無可替代。

人生真的很苦,家徒四壁的貧窮很苦,馬虎、小雙那兩個素未謀面的媽媽生下他們就跑了大約也很苦,跟随球隊住在北京市郊又遭遇17年大興火災後清理“低端人口”流離失所也苦,沒有合适的場地打七天冬訓臨别要向球場鞠躬也很苦,輸了比賽也苦,受傷不能上場也苦,敏感脆弱小小年紀就抑郁也苦,甚至我在樓下聽到攝影的大哥問大寶想不想去日本打甲子園、看到坐在後排同樣穿着棒球服等着簽名的小妹妹都覺得苦。

可我想說的是,一切,都剛剛開始吧。

被命運揉皺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時間留給他們跌倒流血,最大的孩子也隻有十五歲。

縱使體育競技給他們的時間不多,可被球打開的新生活,真的才剛剛開始。

祝弟弟妹妹們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