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進電影院觀看了《少你的你》,燃起了用文字好好品味這部電影的熱情,在電影院裡更多的是你的情緒随着電影情節起起伏伏,而你的思考能力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觀影過後,在電腦鍵盤前的我,又以另外一種方式開始體驗電影。

...

毋庸置疑,一部好的電影取決于多方因素,評價一部電影也需從多個方面考慮。我認為,一部電影應該從電影的拍攝技術、演員的演技、故事的結構與内核這三個方面綜合評價。盡管不同的人側重不同的方面,但是這幾個方面總體向好,電影才更有可能出彩。

首先說這部電影的拍攝技術,以一個非專業的視角,我能從很多鏡頭的拍攝角度感受到一種帶入感,像影片中一些關鍵的情節有很多陳念的特寫,與觀衆的互動感極強,對觀衆的情緒調動也很強。從我的整體的主觀感受來說,這部影片拍攝手法細膩,每個畫面角度與處理,都讓我覺得自己逐漸被帶入,不違和,很舒服。突然感覺這真是一門學問,如何用鏡頭與非專業的觀衆互動。

其次,演員的演技,不得不讓贊歎,周冬雨完全駕馭了這個角色,特别真實,真實得讓我都忘了在看電影,為她的遭遇感到無比心疼,這就是真正的演員啊,雖然演員都是在演戲,但是如果演的不像故事中的人物,觀衆又怎麼能相信這個故事本身呢?千玺呢,我盡量拿掉自己粉絲的身份,還是覺得驚豔,好幾次他都讓我進入他的角色當中,讓我一次次地為他所飾演的小北那樣的人物感到心痛。難怪說真正的好演員是具有使命感的,塑造角色的時候既是他們自己技術上的成就,也讓觀衆能夠相對真實地接觸他們從未在生活遇到的人與事。電影的故事是電影的靈魂,演員的演技是電影故事的靈魂。

最後,說到故事。這個電影故事的結構安排有好的地方,收尾有呼應,順着男女主的情感變化逐步推進,全程都是能讓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美中不足,冷靜來看,除了男女主以一種共生的關系互相救贖這個故事是很明确地發展,其他的關于校園暴力到底為何發生,以及電影中幾次出現施暴者的父母以及陳念的父母的這些線索似乎也沒有明确的指向,可能也是電影篇幅有限,甚至是過于敏感的原因。這可能也是被豆瓣上很多人批評的原因,我看到豆瓣第一熱評就是,說這部電影沒有客觀且冷靜地深究暴力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以及家庭、學校、社會對她産生的影響巴拉巴拉的,但我反而覺得這個批評不占理,本來一個電影的篇幅有限,而且電影也是一個藝術的作品,導演隻是選擇一個他最想拍的故事線去深入,為什麼非得像校園教育紀錄片那樣去深入挖掘校園暴力的原因呢?再者說,導演選擇的這個故事線,未必不能像深究校園暴力背後的原因一樣有意義。這也是我接下來想說。

說到這個故事内核,在我看來,電影中男女主以一種共生的關系互相救贖,獲得成長,故事的核心點。當然這種藝術就是給每個不同的人不同的解讀空間,可能别人又有不同看法。如前面所說,這個故事内核我覺得也很有意義,在小北和陳念在困境中共生的那種共同對抗世界的迫不得已,表現出了一種讓人很心痛的少年的無力、困惑感,誰來保護他們?誰能保護他們?很多評論說電影後面的情節變成了愛情故事,我反而覺得在這偌大的世界隻有他們兩個可以互相依靠、互相保護,這還不夠讓人心疼嗎?到了這裡,不就是會讓人想到校園暴力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求助無門麼?就算看起來有很多人想幫你,但其實說幫你的人如果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就無法真正地幫你。所以我覺得能反映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深刻了。因為,用這樣方式認識了校園暴力,才是解決校園暴力的開始。

所以,這已經是一部好電影了。關注到校園暴力問題,但也不必苛求每部電影都要像韓國的電影《熔爐》一樣改變韓國的法律吧。我覺得導演是藝術家的角色,他們有自己關注現實的方式,創作本身就是因多樣性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