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新娘,早已是影視作品裡過時的橋段。
時間回到1967年,如此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橋段,是新鮮有趣,迎合潮流的。
那時,電影《畢業生》就用富二代搶新娘的好戲,點燃全美,并搭建出美國青春片的天花闆。

①劃時代的青春片
60年代的美國,經曆着越南戰争,黑人民權運動,性解放運動,反主流文化運動,整個社會處在一個矛盾撕裂的狀态。對比2020年的新冠災難和黑人風波,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青年人,在如此大環境下,反叛情緒與日俱增。他們想要擺脫老一輩的觀念束縛,創造出一個新世界。
作為精神載體的各種藝術,無不受到影響。
音樂方面,以披頭士樂隊為代表的搖滾樂風靡;
電影方面,海斯法典被廢除,新好萊塢電影崛起。
新好萊塢電影從拍攝技法到故事内容,都一反常規。導演的才華得到了大幅度施展,《雌雄大盜》,《飛越瘋人院》,《教父》等等,一大批藝術性極高的作品蜂擁而出。

這些電影的故事大多與一個詞語有關,那就是“反抗”。
例如《教父》,其實說的是邁克爾·柯裡昂反抗背負家族責任的故事,最後他失敗了。
而與《雌雄大盜》一同作為新好萊塢标志性作品的《畢業生》,反抗的主題更加突顯。
結局的搶新娘橋段,正是呼應了60年代美國青年人反抗舊觀念的渴望。

海斯法典不能亵渎宗教元素的規定,這個橋段狠狠地破壞了一把。
男主角本傑明先是謊稱自己是牧師,之後揮舞着十字架,擋開了試圖阻止他的人群。
這無疑令到許多想要脫離美國基督教掌控的年輕人大呼過瘾。

當電影作品與整個時代結合,總是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60年代的美國青年需要宣洩之時,《畢業生》提供了一個渠道,迎合了時代的精神訴求,自然能夠大受歡迎,影響深遠。
加上大膽革新的表現手法,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題,《畢業生》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劃時代的青春片。

②突破性的表現手法
《畢業生》助力當時隻有36歲的邁克·尼科爾斯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
确實,他對表現劇本的方式确實具有突破性。
全片第一個鏡頭,首先是給了男主角本傑明特寫。
本傑明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學生時代,我們的眼裡總是隻有自己的世界。
飾演本傑明的達斯汀·霍夫曼精确地透露出茫然的眼神,用演技為電影的主題奠定基礎。

随後鏡頭一個後拉,本傑明彙入到人群之中。
這暗示了這位畢業生進入到了步入社會的人生階段。

回到家中,本傑明坐在魚缸的前面,鏡頭讓他處在魚缸之中。
他就像魚缸裡的寵物,被屋子的主人圈養長大。
而浴缸裡的蛙人與他後面身穿潛水服的劇情遙相輝映。

屋子的主人父親入鏡,表現兩人的對話不是标準的正反打鏡頭,而是讓父親擋在了本傑明前面。
當别人想看本傑明的時候,卻被父親擋住了視線。
由于父親的存在,本傑明無法完全地表達自我。
這種“空間侵犯”鏡頭表達,如今已經是比較基本的鏡頭語言了,隻不過攝影機的機位花樣不同罷了。

羅賓森太太引誘本傑明的“胯下”鏡頭就更經典了。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用一個奇妙的角度,表達出了羅賓森太太的女性氣質對本傑明的碾壓之勢,暗示本傑明終将屈服。
其實片頭就已經給出了提示,本傑明本身對女色就難以抗拒,看到美女他會忍不住看多幾眼。

如果是小說,作者一般會用一段心理描寫來表示。
本傑明面對羅賓森太太淩厲的攻勢,心理感到劇烈的壓迫感。
如果是電影,隻需要一個鏡頭就夠了。

蒙太奇是本片的另一大亮點。
本傑明與女主角羅賓森太太相處的快活時光,被濃縮在短短的10分鐘之内。
從泳池到酒店,從酒店到家中,從家中回到酒店,從酒店回到泳池,再從泳池撲到床上。
一連串的轉場奇妙而華麗,将電影的魅力,透徹綻放。




③反抗的意義
《畢業生》改編自發表于1963年的同名小說,原著作者查爾斯·韋伯在2020年6月16日因血液病去世,享年81歲。
起初這部小說并不怎麼暢銷,不過卻因為《紐約時報》上的一篇相關的書評,吸引了電影制片人勞倫斯·圖爾曼的關注。
僅僅1000美元,勞倫斯·圖爾曼就向查爾斯·韋伯買下了改編版權。
可能查爾斯·韋伯當時并不知道,這對于他來說意味着什麼。
直到1967年電影上映,引起全美觀影熱潮,查爾斯·韋伯才一下子揚名立萬。

《畢業生》的故事是年輕的查爾斯·韋伯根據自己經曆改編而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真實情況。
到了電影中,本傑明的形象更加具體。
由于電影的成功,本傑明一下子成為了60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形象。
他的迷茫,就是無數青年人的迷茫;他的反抗,就是無數青年人的反抗。
不管是60年代的,還是21世紀的。
若不是在畢業前就選定了個人目标,年輕人就很容易會陷入到一片迷茫之中。
即便本傑明是一個優等生,對于自己的未來,也是倍感煩惱,找不到一個明确的方向。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走出來後,50年代的美國經濟恢複,催生了一代暴發戶。
60年代,這批暴發戶的孩子成為了富二代。
作為富二代之一,本傑明苦惱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整部電影就是講述他如何破解這兩個難題。
第一是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找不到人生方向;
第二是被父母催促着,去做他們認為應該去做的事。
比如進行社交,準備幹一番有前途的事業。

情況就像是父母讓他穿上他不願意穿的潛水衣,然後在派對上進行一番滑稽的潛水表演。

他被逼得喘不過氣。
不得不進行一番“潛水式逃避”。
泳池成為了他喘氣的地方。

然而逃避并不能夠讓他的心靈得到滿足感。
所謂飽暖思淫欲,當物質條件不能滿足人們的安全感,人們就會通過否定傳統社會倫理的手段,來尋求新的出路,從而做出許多離經叛道的事。
本傑明父親的兄弟的妻子,羅賓森太太,成為了迷霧當中的一盞霓虹燈,本來迷失的本傑明忽然之間有了方向感。
于是,他撲向了羅賓森太太。

以前親密關系一般是同輩之間,但随着性解放運動的浪潮,親密關系比起以往更加地瘋狂。
與羅賓森太太建立親密關系,是本傑明反抗的開端。
自由是人的本性,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父母對他人生的幹涉迫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
他不想遵循父母老舊的那一套,如此大膽妄為正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他得到了生理上的滿足,更得到了颠覆傳統的爽感。

第二個問題通過羅賓森太太得到解決,本傑明不再忌憚父母的控制,不過第一個問題仍然懸在心上。
目标感的缺失令他感到不安,和羅賓森太太的關系畢竟不能長久,更多是一種宣洩。
羅賓森太太呢,估計她勾引本傑明也隻是為了找刺激而已。
過度解讀一下,老謀深算的她有可能是想利用本傑明。
第一次帶本傑明,她絲毫不害怕自己的丈夫會突然回來。
他跟本傑明說丈夫會很晚才回,但事實證明,并不是這麼一回事。羅賓森大叔很快就回到家了,如果本傑明沒忍住羅賓森太太的挑逗,那就是當場捉奸在床。
這中間肯定是有問題的。
有一個微妙的可能性是,羅賓森太太想讓丈夫發現自己出軌。
之後羅賓森太太和本傑明的談話,她就暴露了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卻又沒辦法離婚。
如果丈夫發現她和本傑明發生關系,那她便可以有了一個離婚的理由。
而丈夫可能會礙于面子,不對外公開自己被戴綠帽。那麼羅賓森太太便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恢複自由身。

也許是羅賓森太太激活了他對男女之情的欲望,愛情,成為了他眼前的一個大目标。
于是在電影後半段,本傑明開始追尋真正屬于自己的目标。
隻不過,那個目标并不是羅賓森太太,而是羅賓森太太的女兒,伊萊恩。
本傑明和伊萊恩都是遭受父母壓迫的一代。
很自然地,他們之間有着某種共鳴。

可是,他又必須回頭反抗羅賓森太太,才能達到目标。
羅賓森太太禁止他和伊萊恩交往,一方面是出于妒忌,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真的不想失去本傑明。
失去本傑明,意味着她的生活将會被打回原形。
那麼本傑明的背叛,她當然是一場痛恨,想要逼女兒另嫁他人,來進行報複。

本傑明的反抗火焰已經被點燃,他已經無所畏懼,自然會繼續反抗下去。
想要與伊萊恩結婚,他就要像《雌雄大盜》中的邦妮和克萊德那樣,不顧一切,打破法規。
所以兩部電影的結局,同樣有着悲壯色彩。
據說導演最後故意不喊停,讓兩位演員尬演,才有了能夠載入影史的結局。
如果不是本傑明和伊萊恩不是在浪漫的興奮歡喜過後,繼續流露出茫然的心情,《畢業生》恐怕會變成一部“爛尾”之作。

不難看出,結局是一個悲劇。
如果說,和伊萊恩結婚就是本傑明的目标,那搶新娘隻是實現目标的一個起點。直到電影結束,他仍沒有完成目标。
轟轟烈烈的愛情隻是婚姻的一部分,等待着他們的還有漫長而枯燥的生活。
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本傑明并沒有正經的工作。
他們雖然擺脫了父母的控制,但也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
本傑明必須承擔起責任,去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勞動去獲得收入,如此才能保障他和伊萊恩的家庭。

但這麼做其實又走上了他們父母輩的那一套。
本傑明曾說,他想要與衆不同。
這個藏在心底的願望,注定了他不會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
那麼他和伊萊恩将會走向何方呢?
很可能是嬉皮士文化。
真是這樣的話,他們将會過上《阿甘正傳》中珍妮那樣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去追求那徹底的自由。

也許,他們會被毒品摧毀,成為那“垮掉的一代”,永遠地迷失。
也許,他們會在某一刻迷途知返,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方向,擁有一個安穩幸福的家,不再迷茫。
本傑明對自己目标的認知是有誤的,他以為把新娘搶到手就完事了。但上文說過,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他做出了反抗,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反抗,反抗的意義何在。
他反抗的目的,隻不過是用來掩飾自己人生的空虛罷了。

他始終都缺乏一個真正的人生目标。他以為,愛情可以作為一個目标。
于是就去争取愛情。
但愛情并不能當飯吃,他可以逃避父母,卻不能逃避父母所帶來的現實。
逃避現實,隻會一直堕入虛無。
勇敢地反抗還不夠,還需要勇敢地面對現實的考驗。
他和青年人群體得明白的事情是,他們所反抗的,是可怕的現實。
要打敗現實,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新世界,絕非易事。
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真正能夠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不是說難以成功,就不去反抗,而是說,要明白對抗現實不能光靠匹夫之勇,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更要明白,反抗的目的,是找到自我。
本傑明因為社會環境,以及父母的控制而迷失自我,所以他要反抗。可惜他隻有滿腔熱血,沒有認清楚自己,認清楚現實情況,導緻他隻能為了反抗而反抗。
他就像是一艘迷失在汪洋的小船,知道要逃離,卻沒有燈塔或指南針指引方向。
隻有想方設法找到屬于自我的方向,并強大自己,才能在大海自如地航行。
知道自己要奔向何方,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哪怕你的目标,是永遠都到達不了的地平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