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韓國導演奉俊昊的新片《寄生蟲》在國内大火了一把,高唱贊歌者有之,全盤否定者有之,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不管怎麼樣,作為一部韓國電影, 最後卻成為今年的美國本土電影獎的最大赢家,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國際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導演奉俊昊也因這部影片奪得了最佳導演獎的小金人,還獲得了第72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榈獎。


同時在兩大電影盛典裡大放異彩,《寄生蟲》這次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了。


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就是固化的貧富差距,社會階級分層,算是以最簡單的方式拍的深刻,算是難得的一部大家都能看懂的奧斯卡。


影片的開始,出場的男主基澤一家是典型的底層人群,住在地下室裡,過着最最底層的生活。


他有一兒一女,加上他的妻子,一家四口,都沒有正式工作,基本靠打零工生活。


他們生活在半地下室裡,整個房間信号極差,經常要滿屋子地找wifi信号,每天隻能啃着面包。甚至吃飯的時候一擡頭, 就能看到醉漢在自家窗前小便。

...

但他們也隻能忍氣吞聲,不敢反抗,像蝼蟻一般生活在這個城市。


在《寄生蟲》中,基宇一家和樸社長一家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層。導演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來體現他們之間的差異。


一場大雨,樸社長最煩惱的事情就是一家人的露營被迫取消,雖然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兒子興奮的帶着美國進口的帳篷在自家草坪上雨中探秘;


但基宇一家的房子卻被大水吞沒,肮髒的污水從馬桶中噴濺而出,一家四口顧不上體面和整潔,在大雨中狼狽地搶救值錢的東西。


樸社長夫婦輕易地就被基宇一家人欺騙,但這還是妨礙不了他們擁有财富,也擁有一句話就把傭人随時解雇的權力。


而基宇一家費盡心機,千算萬算,一場大雨還是讓他們原形畢露。

...

那麼這種差異有可能輕易消失嗎?導演的答案是不會。


在樸家工作時,基宇一家把自己打扮成體面模樣。他可以謊稱自己正在上大學,他可以把妹妹包裝成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美術系的高材生,他和爸爸也可以穿上一身帥氣西裝。


但有一種東西他們揮之不去,隻要還住在半地下室,他們就永遠帶着樸社長所說的那種“窮人的氣味”。


就連樸社長的小兒子都會說,奇怪,管家和司機,還有美術老師的身上都有一種相同的味道耶。


童言無忌,天真的小兒子并不懂得什麼是階層,什麼是貧富差距,但他卻精準地戳中了基宇一家人心裡最敏感的地方——窮酸。


那是一種他此生從不熟悉的味道,而那種味道的背後則是另一種他無法想象的生活。

...

電影最後,對這種味道的自卑,成了壓倒基宇父親的最後一根稻草。


引人深思的是,雖然導演把這種階層差異表現得如此殘酷,但他卻無意批判任何人。


樸社長一家表面上對人友善親和,但他們同時也是冷漠自私的,樸夫人告訴基宇自己付給他的課時費比上一位老師要多,卻暗自在一疊鈔票中悄悄抽走了幾張;


基宇的父親第一次為樸社長試駕,樸社長溫和地勸他不要緊張,這不是在測試他,手中卻端着一杯咖啡來檢驗對方開車的平穩度。


樸氏夫婦暗地裡,也數次議論過窮人身上的氣味。


他們從心底裡,從沒有真正瞧得起基宇一家,他們的友善和溫和是虛僞的面具,是上流社會慣性的優越感。


就像在那個大雨夜,當基澤說雇主一家人真好騙的時候,當他帶着幾分醉意洋洋得意又不屑地說主人太太有錢卻很善良的時候,忠淑一語道出了作為她這個階級最無奈又最真實的想法。

...

不是“有錢卻很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


窮人家庭依靠“精湛”的表演技能,混進了一家高收入家庭,當上了寄生蟲的生活。盡管手段很卑鄙,帶着欺騙,帶着狡詐,但整體來說“表演”得很讓富人家庭沉浸其中。


直到另一個“寄生”家庭的出現,兩個窮人家庭為了争奪在富人家的生存空間和資源,讓整部電影進入了黑暗而離奇的情節之中,最終的惡性殺人事件。


基宇一家人瞞天過海,陷害别人失去工作,自己近水樓台先得月,最後還釀成大禍。他們可恨嗎?也不是,基宇媽媽說,如果我像樸夫人一樣有錢,我會比她更善良。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富人掌握了絕大多數資源,窮人就有越發跨不過的鴻溝。


人的善良是天生的,還是因為經濟寬裕不需要變得窮兇極惡?人的不善良是天生的,還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人要不要保持善良,是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導演沒有明确回答這些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也沒有标準的答案。

...

韓國階層固化嚴重,貧富差距大,所以像《寄生蟲》一類現實題材的電影不少。


我們都知道貧富差距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的一個問題。但我總覺得錯的不是貧富差距。


舉個例子,西班牙這個國家,如果除去社會保障這-條,人均工資1000多歐,也和中國一個中等得工薪階層家庭差不多。


一般家庭也很少有人開得起豪車,住得起大房子,渾身奢侈品。反而是留學生打扮的很闊氣,就像是如果擺出一種有錢人的架勢,就更立得住腳,出門就更有自信。


然而本地人在意這些的真的很少。隻要穿出風格,無論奢侈或平價,他們都會真誠地說一句好看。雖然有很多米其林餐廳,但最有人氣的還是充滿着煙火氣息的小酒館。


看不到急于炫耀的有錢人,人們的生活更加平和滿足。


每個社會都有貧富差距,但是在中國每天慌慌張張追求金錢與成功的人,都是身處在貧窮中的人嗎?


他們可能隻是沒有那麼富有,但因為生活中充斥着富人毫不隐藏的彰顯自己的财富,而給帶來他們的壓力,讓他們在比較中失去了自我,努力想跻身上流社會。


“窮生奸計,富生良心”這句話隻對了一半,在寄生蟲電影這樣的社會中,富也不生良心,反而會生出對貧充滿了惡意的惡心,而且最後造成基宇父親揮刀殺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出于對“味道”的一種自卑。


或許他明白,哪怕他永遠都生活在富人家庭裡,他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階層。因為那種由内而外散發出的窮人的“味道”是他沒有辦法改變的。


林清玄說“生活品質是長久培養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它不是與别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看到一句影評,我很贊同: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


其實我覺得階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魔。


在影片的最後基宇也最後明白了靠别人是實現不了階級跨越的,隻會因為謊言付出更多代價。隻有當你有能力買下那棟象征着富人身份的房子,才能真正實現自由的救贖,把父親從地下室帶回光明。


“寄生蟲”類的貧窮跌破了低線,以欺詐手段來獲取短暫的安逸,心态的逐漸扭曲,貪婪引爆悲催,所以為什麼有的人貧窮得就翻不了身。


正如馬雲說:“某些人就是鬥垮了所有的地主,自己也不能成為地主”是一樣的道理。


願與諸君共勉,做一個思想與精神上的富人。


作者阿過。文章首發于摩瑞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