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如無意外,《好萊塢往事》會是昆汀導演的倒數第二部電影,但考慮到呂克貝松也說過類似的話,而他現在已經拍到十幾部了,所以誰知道呢。

無論如何,昆汀的電影天然帶有話題性,這次在内地則特别明顯。本來大家都知道昆汀電影作為R級專業戶,默認情況下都是和内地無緣,這次居然傳聞剪一剪能上映,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臨時撤檔。

撤檔的原因官方沒有明說,昆汀自己的态度也是不能上拉倒,但在衆多“原因”中傳得最兇的好像是因為片中李小龍的形象問題。

...

圖片來源:flipboard.com

其實早在北美上映後,就有很多外國網友在讨論這個事情,不光是我們自己有意見,一些外國網友也覺得多少有些不妥。

我還記得當初放出預告片的時候,油管一個播主就說,如果電影裡面皮特把李小龍打敗了他就直接離場。不知道他去影院看到那一幕後是什麼反應。

說實話我覺得影片中李小龍在片場和皮特打那段确實有些搞笑角色的感覺,牛皮吹得挺大,最後身手一般般。昆汀說李小龍本人有些傲慢,這點我多少有些認同,但昆汀解釋李小龍打不過皮特的角色(按照設定皮特演的克裡夫是個退伍軍人)是因為皮特的角色是個虛構角色,好吧開心就好。

不帶太多情緒去看李小龍這個角色的話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本來李小龍在影片裡面就沒什麼戲份,而且後面還有兩段戲是關于李小龍教演員怎麼拍武打戲的,整體下來感覺這個角色挺“正常”的。

聊回電影主線。整部電影都是圍繞60年代末的美國社會和好萊塢展開的,具體的主線劇情就是最後的莎朗塔特兇殺案。考慮到昆汀就是在那個年代長大的(昆汀63年出生,整個60年代基本就是貫穿他的童年),現在網上很多文章都說這部電影他拍給自己的情懷作。

我覺得這個說法沒毛病,更具體解讀的話,我傾向于認為這是一場昆汀基于自己童年回憶、滿足自己幻想的“腦補作”。

回想一下自己大概6、7歲的時候,大家經常在看完動畫片後腦補如果自己在故事背景中出現會是怎樣的走向,腦補自己會和動畫裡的角色有怎樣的互動,按今天的說法就是基于原作的“同人作”。

《好萊塢往事》就是這樣一個基于現實世界的“同人作”,昆汀腦補了兩個角色,分别是過氣的電視演員和他的禦用替身,然後把這兩個角色放到他熟悉的那個年代,和他熟知的故事裡的各個人物互動,最後改變結局走向。

“同人作”當然适合所有人看,因為畢竟也是有個主線劇情的,和所有其他類型的故事沒有本質上的區别,但“同人作”的核心讀者其實是那些熟知原作的人,他們更加關心角色之間的新互動和故事的新發展,對他們來說區别于原作的結局更加有意義(特别是原作中那些他們喜愛又死去的角色逃離原來的命運後),他們也更能和原作者産生共鳴。

《好萊塢往事》也一樣,如果你不了解那個年代的美國,那個年代的好萊塢,有很多情節隻能看個熱鬧,而不能明白其中巧妙的點。比如說皮特演的克裡夫在斯潘牧場找老喬治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不明白為什麼在一個嬉皮士聚集地找人氣氛會那麼緊張,因為那個牧場就是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的基地;也很難感受到最後原本要去殺莎朗塔特的幾個loser中途被克裡夫和他的狗胖揍時有多麼暢快。

...

圖片來源:indiewire.com

當然,即使是大體知道那個年代的背景知識,也遠遠比不上真正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的體驗,特别是昆汀自己。整部影片下來我也就勉強知道斯潘牧場和最後“決戰”兩段的背景内容,對于其他部分,隻能網上找文章補課了。對于這種隻是拿來爽自己以及和自己相似的群體的電影,大部分人覺得不好看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就算是這樣,我多少還是推薦去看一下這部影片,畢竟在近幾年各種“系列”和“續作”輪番轟炸影院的前提下,有這麼一些“不一樣”的電影看還是很不錯的體驗。不過,《好萊塢往事》和《八惡人》一樣前期隻顧着鋪墊,節奏慢,劇情無聊,得花點功夫忍一下。

說了半天發現沒提小李子。其實也沒什麼可說的,就是奇怪為什麼他近幾年都是在演一些神經兮兮的角色。

...

圖片來源:game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