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氣看完了《there she goes》,就突然想到了一句話,當生活的大門朝你打開時,進來的東西是很多的。什麼是生活?它的本質也許就是憂慮和怯弱吧。

今天打開人人,想着刷一部解壓的喜劇就好,按照便簽分類查找,沒想到找到了她。

我以前沒有看過這種類型的劇,它不是喜劇。講訴了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迎來了一個小女孩。不幸的是這個小女孩有認知障礙,無法正常的與他人交流(并不是自閉),任性的尖叫,無所顧忌的地上打滾,把自己的便便藏在自己的房間……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全家人都在發自内心的去關愛她。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爸爸表面上對别人說“如果兒子和女兒同時掉進水裡,毫無疑問我一定會先救兒子”,事實上,他自己可以一系列的自嘲,但是卻容不得别人對他女兒一點區别對待,哪怕那個人是他的父母。

它運用了交叉蒙太奇,兩條時間線相互糾纏。一條時間線講訴了一家人發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條時間線則是講訴了曾經的父親對于自己責任的漠視。

在妻子去做孕檢時,獨自坐在酒吧,吐槽懷孕女人的身材;在在妻子為剛出生的女兒不會自己喝奶而四處問詢時,他仍舊在酒吧裡拿着一瓶啤酒狂歡,完全符合大家對于渣男的定義。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兩條時間線不僅内容區分相當分明,甚至體現在它的影片色調上,一條是正常的顔色帶一些暖,而另一條這是泛青的冷色調,對比十分明顯。

看劇時完全可以感受到這個家庭的無奈和絕望,但是時時刻刻又被他們的耐心和包容感動,他們一起把這些當成了日常,甚至可以自己開開玩笑。

特别是劇中的爸爸為了女兒的愛好去拍照卻被當成戀童癖,回家後郁悶不解的樣子可以說相當喜感了。

爸爸好像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她”,磨練成了一個好丈夫,好爸爸。懂得關心妻子,承擔責任,一起照顧無時不刻不在制造麻煩的女兒。

這部有喪有暖的劇,并沒有刻意賣慘,也沒有重點描寫父母的偉大。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不知道要怎樣描寫這個疾病,它是先天的,就好像上帝那制造人的機器在輪到她的時候突然卡了一下,沒有防備,沒有辦法。

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電視時,有一個母親将自己的走路巍巍顫顫的兒子(也是有認知障礙)牽上台,講訴了自己是怎樣将他恢複到現在的程度,生活可以基本自理。

當母親講了一段之後開始泣不成聲,一直在重複着一句“我很想放棄,但是我不能放棄。”

當時看也覺得感動,但是的确沒有想到那麼深,沒有這樣一部影片,不知道她們一步步走來竟然是那麼難,就連一句“媽媽”都會讓他們覺得再辛苦也值了。

就像打開潘多拉盒子一樣,當你打開生活的大門,那一瞬間向你湧來的東西也是很多的。我們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堅強,不是因為我們沒遇到生活的種種怪相,而是因為我們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卻依然接納它。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