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獨處,找來之前種草的片子《危樓愚夫》來看。自己偏愛有深度、發人深思的電影,理性的自己在拔草過程中還是忍不住哭了兩次……

...
圖片來于豆瓣

《危樓愚夫》是2014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正直的普通管道工人迪馬在維修一棟年久失修的舊樓爆炸水管時,發現這棟樓将要在24小時内倒塌,為了拯救舊樓裡800多名無辜的生命,他連夜輾轉數地向女市長說明情況。但是政府官員并不是立即想辦法解決,而是相互推诿責任。最後市長決定放棄800多條生命,暗殺兩名官員和迪馬讓其來背鍋,并且連夜銷毀證據。行刑前,其中一名官員請求放了迪馬,死裡逃生的迪馬一路狂奔回家帶着妻兒逃命,亡命途中經過危樓,他放棄小愛選擇大愛,讓妻兒逃離自己選擇留了下來。天一亮,迪馬挨個通知這800多人離開危樓,到樓下的衆人一看樓并沒塌,就埋怨并狠狠毆打了迪馬。衆人又回到危樓……

影片有親情、有愛、有正義、有責任,更多是對人性和社會現實的揭露。

...
圖片來自愛奇藝視頻截圖

父親因為不願與同事同流合污偷盜公共财物而沒有朋友、沒有敵人,整日被不理解自己的妻子責罵。迪馬因為不願眼睜睜看着800多人死于非命,不顧妻子的反對義無反顧向上反映情況,亡命逃亡時又毅然舍棄小愛,選擇大愛。兒子和父親的價值觀是一緻的,父子二人有兩次談話,一次是兒子支持父親不偷盜的做法,另一次是父親支持兒子留下來的做法。看清現實的父親,無奈卻語重心長的跟兒子說:“我們從未教給你如何生活。……這周圍的事情從未發生改變。”其實父親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正是有這樣以身作則的好父親,才有這樣剛正不阿的兒子。

...
圖片來自愛奇藝視頻截圖

迪馬得知舊樓要倒塌,深夜義無反顧獨步去市長舉行生日宴的地方,這條路他走了好久,眼神堅定、昂首闊步,BGM跟劇情超貼合,可以說這一段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他選擇了正義和責任,選擇了挑戰腐朽的官僚體制,他明知前路未蔔,仍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
圖片來自愛奇藝視頻截圖

同樣的義無反顧還有一次,就是天亮了他挨家挨戶通知800多人離開危樓,最後來到樓頂,他頭發浸濕,氣喘籲籲環顧四周,落下了一滴淚,然後轉身下樓。我想他落淚可能因為自己挑戰了權威拯救了這些人,而是接下來的路如灰蒙的天空一樣未知。也可能是料想到了自己冒死拯救800多人的生命,卻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無力感……然而結局真如父親所言,他們幾乎殺了他。他被打的半死躺在冰冷的地闆上,是不是想起父親跟他講的那句“這周圍的事情從來沒有改變……”

...
圖片來自愛奇藝視頻截圖

說到愛,有人說迪馬選擇大家放棄小家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卻不這麼認為,迪馬的愛從來不是自私的。他不願隻做管道工,自學建築學,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家人的命運,是對家人的愛。死裡逃生的迪馬擔心家人一路狂奔回家,帶着妻兒逃亡。為了不連累妻兒故意說:“我們活得像動物,死的像動物,因為我們對于對方都無足輕重。”真的無足輕重嗎?并不是,她讓妻兒帶着衣物錢财離開是非之地,隻是并不想連累他們。不能給他安穩的日子,至少不用跟着他整日提心吊膽過日子。他終究無法過了良心這一關……

...
圖片來自愛奇藝視頻截圖

這世上沒有完全的壞人,人之初性本善。建委負責人費多一開始讨厭制造“麻煩”的迪多,但是當他意識到市長尼娜要殺人嫁禍後,請求執行死刑的警察放了迪多,見愣住的迪多還不走,大罵他是個傻瓜。自己都性命不保還要救别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這是人性的本性使然吧。既然無法救800多人,那就救下一個正義感十足的知情人去拯救那麼多生命,因為他相信他一定會這麼做。

再說說現實吧。

這部片子真的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好片子,如此辛辣露骨的諷刺腐朽的官僚制度,雖然是俄羅斯電影,可是看過後有強烈的社會認同感。一個社會問題出現不是争分奪秒想辦法解決,而是踢皮球推責,掌權者還在進行長篇大論的“官僚自白”,置廣大群衆的性命于不顧。其實,“危樓”隻是一個代名詞,底層民衆的艱苦生活與當政者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是一個一直都存在的矛盾,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同樣的曆史悲劇會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再次上演。

視線回到家庭,不管哪個國家,家庭暴力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男人無能酗酒打妻兒,妻子為防止再遭更重的暴力,更為了家庭的經濟來源,往往選擇忍耐。所以家暴總是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

...
圖片來自愛奇藝視頻截圖

再說底層大衆,有偷盜自私者、有堕落者、有麻木不仁者,哪怕事關生命的大事也置之不理;有苦苦堅持理想者,卻因沒有一紙文憑而被質疑專業性;有人位高權重,卻也有為之操碎心的下一代……芸芸衆生,人間百态。

電影名字“危樓愚夫”,翻譯的很貼切。開放式的電影結局給人想象的空間,危樓有沒有真的倒塌?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不管樓有沒有倒,人心确實是倒塌了。

維一《我在故宮看大門》中說這是一個“鼓勵遺忘、願意遺忘的年代”,那在這樣的年代裡,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愚夫?迪多?官僚?還是麻木的底層民衆?抑或是我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