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贊影評不知所雲。
1、開頭從歐洲到美國的移民之船,是全片的背景設定,而每次船上都會有人在瞥見自由女神像的時候高喊 “America”,這種對新大陸的向往則是全片的靶子,也是最大的反派,如果你把鋼琴師看成正派的話。
2、鋼琴師代表的是歐洲舊大陸文明最精華的部分,如貴族精神、海洋文明等,想想為什麼是在“頭等艙”撿到孩子而不是其它地方?頭等艙就暗示了最高貴的部分。全片對鋼琴師的父母沒有任何着色,因為他的父母就是歐洲文明本身。
3、小号手是美國人,上船後吐的七葷八素,鋼琴師則讓他松開鋼琴制動,在船艙裡彈着琴随着波浪起伏滑來滑去幫小号手治好了暈船,談笑間從容自若,與小号手的狼狽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背後的喻義是,我們老歐洲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這點小風浪就把你們搞暈船,小菜一碟。
4、對決爵士樂“發明人”就更明顯了,爵士樂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貨,鋼琴師從開始的輕視到最後的絕殺,以及最最後的 “F*ck Jazz”,這跟孤獨何幹?
5、鋼琴師船艙内的那面照片牆,貼滿了他跟偉大人物的合影,那些偉大人物有一個共同特點,生在歐洲長在歐洲,移民或拜訪過美國,他們也是歐洲傳統和精神的象征。
6、前一刻還圍繞在鋼琴師身邊聽演奏的人,下一刻聽到“America”的叫喊立馬潮水般退去,隻留下鋼琴師無奈的坐在原地。這是新舊秩序的又一次典型沖突。本片其實沒有正反派之分,導演隻是把新舊秩序的沖突展現給觀衆看,觀衆有自己的選擇。
7、而全片最懸疑的場景,鋼琴師下不下船,他走到船梯的中間,到底下不下,鏡頭在給了紐約栉比鱗次的高樓長時間的特寫之後,又讓鋼琴師走回到船上。這一段是更加明顯的沖突,海洋文明的驕傲終于還是抗拒了對新秩序的融入。
8、19 世紀是歐洲最後的輝煌,“1900”的名字也再明顯不過了。後半段小号手在遺棄的弗吉尼亞号上尋找鋼琴師,已經是二戰之後的時間;而船艙裡破敗的内景,象征着戰後一片廢墟的歐洲,但就在這廢墟中,鋼琴師也就是舊大陸精神和秩序的象征,一直在驕傲的堅守,最後在美國人的炸藥中從時代中讓位。
到處都是這種赤果果的明示,所以這片跟天才和孤獨有一毛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