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迄今為止,有兩個宮女上位,一個是阿箬,一個是衛嬿婉。可是兩個人的命運卻有非常大的不同,阿箬表面上備受寵愛,實際卻受盡折磨,而衛嬿婉卻是令皇帝真心寵愛。兩個宮女都是心機上位,為啥會有如此不同的境遇呢?

...

會說話,是一把利器

阿箬和嬿婉都做了禦前侍女,跟皇帝有了朝夕相對的機會。對于這兩個心機女來說,自然是往上爬的大好時機,絕對要好好利用。

可是怎樣利用呢?

阿箬為皇帝磨墨,答語看起來聰明伶俐,可是她在皇帝表達了對她的喜歡之後,提起了自己的舊事,問皇帝是否認為自己是背信棄義的人?

其實這就是件非常錯誤的方法。阿箬是叛主之人不假,她應該做的不是提及此事,而是讓這事永遠過去。她以為皇帝喜歡她就會不在乎她的過去,可是這是不可能的,她在皇帝面前提此事,隻會不停地加深皇帝對她的厭惡。

...

對于皇帝來說,多一個女人少一個女人沒那麼要緊,寵幸不寵幸她也無關緊要,如果她會說話,也許皇帝還會對她多一分用心,可是她偏偏提這些讓皇帝讨厭她的話,才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

而嬿婉就聰明多了,她跟皇帝叙舊情,皇帝不願意回應,此時她話鋒一轉,轉到皇帝的衣服上,然後說自己在四執庫就對皇帝情深不已,皇帝讓她量體裁衣,她卻做嬌羞之态,終于拿下了皇帝。

...

嬿婉勾引皇帝說是心機也好,但是哪個男人能逃脫過一個長相不錯的女人的傾訴衷腸呢?所以,嬿婉能有皇帝的寵愛,還是在于自己把握住了機會。

...

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會不會說話,不在于自己話多話少,而在于是否說在點子上。語言是跟大腦連接在一起的。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就要學會說什麼樣的話。

懂形勢,才能爬得快

阿箬說白了,還是自己太蠢。

她根本沒有看懂如懿對她的那番苦心,心裡隻裝着自己的小九九,所以才會被别人利用、被人算計。按說她跟了如懿這麼多年,應該非常明白皇帝跟如懿的感情呀。

可是,她卻偏信了别人。如果不是皇帝出手,她應該早就死在了慎刑司。被别人利用完了,必然是要毀屍滅迹,這是自古以來的定律,可是她卻看不清這個道理,幫着外人對付自己的主子。

嬿婉就聰明多了,她看到如懿有協理六宮的權力,即便人家不喜歡自己,她也要為自己争取一下,背靠大樹好乘涼嘛。富察皇後死後,她看到純貴妃有上位的可能,就去巴結純貴妃了。要知道,純貴妃以前對她也不咋地呀。

...

她從底層爬上來,深知在宮裡混下去的不容易。進忠大雨夜送她回宮的時候,跟她說,要麼你拿你的未來跟我換,要麼你跟了我。

那個時候,她就在權衡。

跟了淩雲徹,有娴貴妃的照拂,可以有個溫暖的小将來,如果賭一把,也許整個人生就會有一個大的不同。

成為皇帝的嫔妃後,她一方面想法設法留住皇帝的寵愛,另一方面又在宮裡尋找依靠。她可以低聲下氣、忍氣吞聲,隻為了能讓自己的榮華富貴更長久一點。

而且,她最終也做到了。

暫時的委屈不是委屈,如何解自己的困境,才是最重要的。從四執庫到伺候大阿哥,再到花房,再到受嘉妃的欺淩,她一直都懂得如何審時度勢,往上爬。

其實,不管在後宮之中,還是在現實之間,人要想往上,靠的隻能是自己。能不能站好隊,能不能把握好機會和形勢,完全看自己是否有“看到”的能力。

看得懂形勢,才能把腳下的路走通;看得清形勢,才能走得更長遠。

知不足,方是主要原因

阿箬最大的缺點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做如懿的宮女時,就總覺得自己高别人一頭,每次去内務府拿東西,逮住機會就會排揎别人一場。皇帝表揚幾句,就覺得人家對自己有意思,第二天還穿得花枝招展,誤了去伺候如懿的時間。

皇帝擡頭看她那一眼,不是覺得她好看,怕是覺得她不成體統吧。連這個都看不出來,難怪别人看不起她。

...

而嬿婉就謙虛多了。

宮女出身的她,确實在很多方面不如那些大戶人家的小姐,所以鬧出很多笑話。

比如她興沖沖去給皇帝送燕窩,說自己做的燕窩比較新奇,結果卻被皇帝和如懿笑話不懂得主次;慌亂之下撞了甜白釉,她卻說那是白瓷。

...

皇帝無奈搖搖頭,她卻不自卑、不往妄自菲薄,說自己可以學,到時候可以跟娴貴妃做得一樣好。

...

其實,人就是在這樣之間拉開差距的。

有些人隻看得見自己的優點,從來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對那些給自己提缺點的人總是心懷怨恨,久而久之,隻能泯然于衆人也。

有些人看得到自己的優點,也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點,并不斷吸收别人的意見,改正自己的優點,于是這類人越活越通透,也越來越優秀。

在人生的每一步賽道上,能不能勝出,完全看你能不能認識并改正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