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宗教神道教認為世間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魚蟲,都寄宿和依附着神靈,動畫中人神共存的場景,承載着日本傳統宗教中“萬物有靈”的思想,充斥着對森林和海洋的崇拜與敬畏。——引自咪咕電影。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宮崎駿塑造的衆多角色中,千尋無疑是我最喜歡的,人們說,你總是為自己骨子裡缺乏的特點着迷,我最喜歡千尋的奮不顧身。

        從起初神隐異界的恐懼迷茫,到最終救出父母,救贖朋友,經曆蛻變,看似一個女孩闖關冒險的故事,我們在其中看到了成長的艱辛、規則的殘酷,更看到了勇敢和堅強,愛意與善良。我們在千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千尋是你、千尋也是我,是千千萬萬看似瘦弱膽小,卻充滿無限愛與力量的平凡女孩。

      時隔多年,再次觀影,溫暖與感動曆久彌新,對電影的理解也随着年齡的增長,更為豐盈。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貪婪

          面對誘惑,不加抵制,貪婪成性,會和千尋的父母一樣變成豬。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成長

        “不工作的話,身上的魔法就會全部消失,變成煤灰”,這是小煤球的求生法則。湯屋有湯屋的規則,生活有生活的規則,剛誤入異界的千尋,恐慌、不知所措,像極了初出茅廬的我們。忽然有一天,所有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我們失去了父母的庇佑,不得不獨自面對紛繁的外界。混亂不安的内心、緊鑼密鼓的節奏、此起彼伏的情節壓得我們疲憊不堪,卻沒有喊停的權利。從不接受,到不得不接受,再到勇敢面對,一路跌跌撞撞,慌慌張張,卻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掌握了命運列車的方向盤,逐漸駛向正軌,這大概就是成長。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環保

        大家嗤之以鼻的“腐爛神”,竟是被人類垃圾污染的河神,千尋不怕髒臭,不怕苦累,還河神以幹淨。宮奇駿巧妙的情節設定是在告訴我們:被人類污染破壞的自然環境,終究需要人類自己來拯救。拯救自然,就是在救贖我們人類自己。

                          關于欲望

        無臉男的角色設定,很多人說他是我們自己,孤獨、寂寞,渴望被愛。但更确切的他是我們欲望的化身,欲望就像無底洞,再多的食物、再多的金子也無法填滿内心的缺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你依然會被孤寂吞噬。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一去不複返的水上列車

        人生就是一場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着走完。總有人不斷地上車,也有人不斷的下車,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别。(此處引用宮崎駿原話)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你的名字

        白龍告訴千尋,“如果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長大後,我們帶起了面具,開始了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因為冰冷殘酷的生存規則、眼花缭亂的利益誘惑,變成了當初自己讨厭的模樣。浮躁和功利,悄無聲息的腐蝕着我們的靈魂。忘記自己的名字,便失去了自我,成為了生活的傀儡。記住你的名字,方能留住初心,而這初心,便是靈魂永葆清澈的淨化劑。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奮不顧身

        無論對于友情、親情、愛情,千尋都奮不顧身,傾盡全力,毫無保留,為看似是成年人的我們做出了示範。之所以能做到奮不顧身,源于千尋的善良單純,不計得失。我們不能像千尋一樣活得那麼簡單,是因為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計較得失、權衡利弊,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卻始終待在原地不敢邁出一步。我們總是渴望迅速的達成目标,總是希望急切的得到結果,卻忘了怎樣誠心誠意的付出和行動。我們樂于做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不停,甚至放棄,人生的舞台,關掉聚光燈的是我們自己。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愛情

        千尋和白龍之間是愛情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們擁有彼此,在彼此最孤單、最無助的時刻。正如千尋和白龍相遇時的主題曲《回到那天的河川》中的那句:“為了誰而活着的我,為了我而活着的誰”,是愛讓他們找回真正的自己。白龍和千尋還會相遇嗎?這是個開放式結局,然而我笃定,相信愛情的你會和我一樣期待着他們久别後讓人心動的重逢。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