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諷刺的,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手邊正好擺着product manager必讀書目 -- Hooked,講的就是怎麼創造出人人都上瘾的産品(speaking of dilemma,作者最近又寫了一本新書講如何保護自己的時間不被social media占據)
紀錄片前三分之一正好講的也是這個部分:互聯網公司為了得到更多的用戶從而實現盈利目的,投入了不計其數的資金去研究怎麼能讓用戶上瘾。基本上呢,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正基于此,足夠的screen time,足夠的廣告。紀錄片本身沒有什麼新穎的觀點,比較觸目驚心的是美國青少年自殘自殺人數自2010年開始增加,social media上許多功能帶來的後果在初期沒人能想得到。
當然,互聯網不光影響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各種算法隻會通過點擊來判定用戶興趣,在以增加screen time/stickiness為前提的商業模式下,許多假新聞陰謀論得以廣泛傳播 - 人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目之所見全是相同的觀點,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是非體系,polarization越來越嚴重。
這和‘被困在系統的外賣小哥’那篇文章不謀而合。因為數據有限,算法僅能夠根據用戶有限的實時反饋:點擊、點贊、用戶時長等指标進行提高,而算法的設計者們往往不會也無法預料到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導緻了今天的局面。看到這個地方我很好奇導演會怎麼來探讨可能的解決方法,畢竟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問題,可真要解決起來太難了。
導演也知道,于是他隻花了最多十五分鐘(包括片尾鳴謝),即全片16%的時間,非常非常非常蜻蜓點水的讨論了一下。
監管制度是一定需要的,可是假新聞要怎麼監管呢?沒說。誰擁有最終的話語權可以為假新聞蓋棺定論,是政府,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用戶自己?任何一方如果直接幹涉,那又該怎麼保證不影響言論自由?說到底,作為用戶,到底誰才能決定我看到什麼?影片中把互聯網公司的推薦算法跟人口販賣(和許多我記不起來的黑色産業)對比,可問題在于,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可比人口販賣是好還是不好難鑒定許多許多。再加上監管制度成型中各種power play,最終成型的會是什麼樣子也挺難說的。
在我看來,互聯網、科技、算法等等最大的難題在于,這個産業本身是高度分散的。由于互聯網本身的特性,任何一個小小的産品改變能在上線的一瞬間影響上億的用戶。可是作為參與這一改變的人:設計師、碼農、産品經理、數據分析師等等,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無法預料到點贊功能會導緻青少年焦慮,無法預料到優化送餐時間會導緻外賣員的困境。如何在産品設計、算法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到可能産生的社會影響才是每個互聯網人應該上的一堂課。
可是好遺憾,這部紀錄片根本沒有探讨可能的解決方法,唯一有點意思的是片尾鳴謝時每個人提到的自己對抗算法的方法 - 這明明是應該放進正片的内容!
總的來說,紀錄片花了過多篇幅來讨論現象,有sensationalism之嫌,而對于立法的困難程度、互聯網公司該如何自省方面的讨論少之又少(我很期待看到這些的!比如如何在算法中融入社會學)。最後吐槽一句,netflix的紀錄片好像都有點煽動情緒大過擺事實講道理,看看本片标題,也挺諷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