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這部電影是花了零零碎碎的三天,抓緊吃午飯和晚飯的時間看完的。寫這篇小作文之前特意在豆瓣看了一眼這部電影的播出時間,驚訝的發現竟然是2001年的作品。驚訝的原因在于,影片中傳遞的關于人工智能的主題和想法放在20年前或許非常的先進和超前,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非常的受用并且仍然是人類目前在面對人工智能的時候特别考慮和試圖找到出路的點。
這部電影講述了在未來的一個科技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時代,普通的人工智能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特别是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将目光投向了開發有情感——有“愛”的人工智能,以及由此帶來的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情感的交織、輾轉、探尋的思考。
第一個被做出這樣的嘗試的人工智能是名為“David”的小男孩——會“愛”的孩子機器人。他被帶到亨利和莫妮卡的家中,替代他們奄奄一息的兒子馬丁,填補莫妮卡因為兒子的疾病失去的愛和快樂。戴維這樣的人工智能的使用法則是,即将養育他的“母親”面對他念一串“信号”即可啟動,重點是啟動他會愛這位“念咒語”的媽媽的“功能”。
這裡不得不歪個樓,啟動這個地方處理得非常到位,莫妮卡念完了一串文字,戴維慢慢從和一般人工智能無異的那副微笑表情變成了宛如人類一樣有情感的面龐,不得不再歪個樓,影片中那個扮演戴維小男孩太會演了!!!把人工智能,特别是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有作為機器人愣愣的一面,又有作為有情感的“人”變化起伏的面容,前期的單純天真,傻傻的愛着媽媽,和後期着重展現其對母愛這個“夢想”的苦苦追尋和不滅的執着,對藍仙女的“癡情”,以及在這個人類和人工智能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共存的令其不解的世界的失望,和最後終于在2000年後得以和媽媽共度美好的隻屬于他們的一天的那份滿足和無憾,被這個小男孩展現的淋漓盡緻,期間每每給到臉部特寫的時候小戴維都能接住,多次驚呼這娃太會演了!
繼續劇情,戴維漸漸融入了這個新的家庭,莫妮卡似乎也被充滿對她的愛的戴維治愈了。可是,突然有一天,馬丁活過來了,他被治好了,又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樣回到了他的家。随着馬丁的回歸,戴維這個假兒子屢屢被誤會,不被信任,然而他每次做錯事都是因為天真的想得到母親莫妮卡的疼愛,獨一無二的愛,所以從這裡開始這個貫穿全篇的戴維的夢想出現了,他想要變成的真正的小男孩,他天真的以為隻要這樣莫妮卡就會愛他。
繼續歪樓,不知道在2001年觀衆會怎麼看這樣的想法,但是今天來看,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一個處理手法,也是一種悲壯哀傷的處理手法,在觀衆看來這是個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們卻要眼睜睜看着傻傻的戴維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去追尋它。
繼續劇情,戴維終于在亨利的反對下被趕出了家,莫妮卡不願意他被送到機器屠宰場,于是把他丢在了沿路的森林裡。從這裡看是影片進入了第二部分,出現了一個新的人物喬伊,機器情人,我其實在想這個角色設置的意義在哪裡,目前的想法是,喬伊是比戴維要低級的人工智能,他沒有戴維那樣的情感,(但是我覺得這裡有一個bug,就是其實包括喬伊在内那些被屠宰的機器人,他們也都有或多或少透露出情感的色彩,比如朋友之間的義氣,相互幫助,友誼,相依為命等等,是不是對比其影片想要強調的戴維的那種永不磨滅的愛和具有夢想的意識和做夢的能力的情感來說是非常初級和基本的?)是作為和戴維的一個對比;但是這個角色本身的正直爽朗,對戴維的幫助,透露出人工智能之間仍然有情有義,和最後那句“我存在,我曾經存在”和他難逃被屠宰的命運的悲劇性和主題的豐富和加深。
在一段一群廢舊機器人被“大月亮”和機器狼犬追捕的刺激戲後,戴維被帶到機器屠宰場,這裡再歪個樓,這裡喧鬧嘈雜,“夜總會”般的燈光閃爍,人們手舞足蹈,興奮異常,用大場景把影片再次帶入一個高潮,這樣的手法在影片中多次使用,不僅是通過一個個這樣的大場景,新世界帶領着觀衆一步步的了解遙遠的未來人類世界的模樣,牢牢吸引觀衆的注意,吊着觀衆的好奇心,讓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不乏味,轉角就有新鮮,有驚喜,這是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成功的一個點。
屠宰場是一個重要的戲份,這裡把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人類的矛盾展現到了極緻,那就是人工智能因為高度發展,數量龐大,功能強大,一被人類嫌棄,多了廢了爛了的一一該死,二被人類視為“敵人”,擔心有一天控制不住其數量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于是在這裡人們瘋狂的用砸那些被拉來屠宰的廢棄機器人,享受狂歡般的快感。而對于機器人來說這也讓人看着非常痛心,他們被人類制造出來,有了情感,會快樂也會痛苦,但是又被人類殘忍的解體,報廢,變成廢銅爛鐵,而且對于這一點他們早就知道,仿佛是命中注定的。這個情節充滿了諷刺,也是影片希望人工智能發展路上必要思考的問題。
但是當戴維走上去待宰的時候他的哭喊打動了觀衆,他們紛紛要求釋放戴維,理由是他隻是個孩子,一個真的孩子,這裡我的理解是人類對情感的需要異常的敏感和需求,突出科技發展的時代人類情感的缺失問題,次一點的就是突出戴維情感的獨特。
于是戴維被放了,他執念的想要尋找藍仙女,于是和喬伊來到Dr.Know前,在其“指引”下來到曼哈頓,(卑微歪樓,流淚的雄獅震撼到我了),才發現是個騙局,他被他的發明者騙了回來,看到了跟他一樣的一群“戴維”,這擊碎了他心中他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的執念,看到了他作為人工智能和其他機器人一樣的“使命”和命運——隻是人類的工具罷了。于是戴維在曼哈頓的高樓上萬念俱灰,那種快要死機的狀态表現得太妙了,甚至有點瘆人,于是他自由落體落入了海水中(海平面上升,城市基本上是在海之中了)。巧合的是,他落入的海底是一座早已廢棄的遊樂園,其中就有匹諾曹的主題園(當然戴維不會知道),當戴維開着水艇,隔着玻璃和亭亭玉立,微笑着的藍仙女“四目相視”的那一刻,我心都要融化了,這樣一個小小的男孩,更不用說他隻是個機器人小孩,艱難困苦隻是想找到藍仙女讓她把自己變成真人。時間仿佛永遠靜止在那一刻,戴維開始不停的向藍仙女祈求,就這樣在一個長長長長的長鏡頭中,2000年過去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些不能接受這樣的時間跨度,但是好在導演接住了,後面的劇情穩穩的撐住了這樣一個設定。
2000年過去了,那片海早已冰封,人類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通過探測他們找到了冰封在海底的戴維,當被解除冰封的戴維蹒跚的走向藍仙女,眼神裡還是最初的模樣,當藍仙女終于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蝕在被觸摸那一刻分崩離析,當你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2000年時,我的心都和藍仙女雕塑一樣碎了——永不磨滅的愛,原來是這樣的,我想這是我見過的最凄美的表達。
導演的格局很大,在這個本來就建立在遙遠的未來的故事延伸到更遠,新興生物取代了人類,隻有戴維的“腦子”裡還留存着人類的記憶,導演甚至設想了如何用DNA讓人類死而複生,新興生物在對人類進行研究,可以說劇情的合理性撐住了想象。
影片以新興生物幫助戴維複活一天的莫妮卡母親和戴維在一起快樂的度過了一天,戴維終于聽到了母親說的那一句“我愛你,我真的好愛你,我永遠愛你”結束,戴維的願望實現了,還超越機器人,做起了美夢。高級的“大團圓”結局。
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寫影評,通過對劇情的回憶,以歪樓的方式寫自己的理解和感想。其實在今天看來,這樣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主題是在談論人工智能時逃不開的話題,這也是我感到震驚為什麼過了20年人類仍然在試圖探讨和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影片一開頭就已經定下的主題,富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創造出來後,人類如何對其負責,他們又對人類有什麼責任,跳出道德倫理和科學的框架來說,情感這種東西太厚重,誰都不想也不能輕易的傷害。人類不能狹隘的把人工智能視為想要篡位的敵人,可能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有情感,一樣正直善良,一樣向往一切美好的。
文中歪樓都是在寫影片好的地方,但是我還是有一點點自己的小見解想要提出。第一,影片雖然扣人心弦,但是還是有一點節奏稍慢,不過也可能是我作為人類之一在快速消費文化下被馴化的傾向;第二,即上文中提出的除了戴維以外其他機器人的情感感覺有一些搖擺不定,定義不明,設定不夠堅定飽滿,但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還是動人的;第三,曼哈頓的前半段情節有一些迷,創造戴維的科學家的出現和行為對于情節的作用有點弱,不太知道想表達什麼;第四,戴維在影片中會流眼淚,盡管是非常非常動人的,但是作為機器人,這樣是否合理。
雖然有如上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但是這部影片還是太牛太牛,也正是給我留下如此動心的感觸,才讓我不知不覺碼了3000字。
最後是我的中心感觸,有一天我會愛了,你會愛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