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記錯,我第一次知道《愛在》系列電影是在高中的時候。大學看了前兩部,今天把最後一部看了,感觸良多。
《愛在》系列一共三部,分别是《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也被叫做《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午夜之前》)。
《日出之前》拍攝于1995年,《日落之前》拍攝于2004年,《午夜之前》拍攝于2013年,這"三部曲"電影拍攝時間之間的間隔,都是9年,而劇中人物的故事也恰好間隔9年,演員沒有變,故事一直在發展,但非常清晰的是演員青春不再,看待事物的眼光也随之發生着變化。
這三部電影也被人叫做“話唠片”,因為每一部都是男女主的對話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些人說自己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倘使我早幾年看《午夜之前》,感受應該也不會有今天這麼深。
《日出》當中,男主(一個美國帥小夥)跟女主(一個法國風情妞)在火車上相遇,男主對女主一見鐘情,繼而搭讪,火車快到維也納的時候,男主邀請女主一同遊玩,女主欣然接受。他們一路相談盛歡,最後愉快地啪啪啪了。翌日,男女主各自奔上自己的路,他們約定半年後在同一個約會地點見面。電影終結。
時隔九年之後,《日落之前》上映,我們才知道,他們錯過了。九年之後,男女主才再一次在巴黎相遇。那時的他已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作家,她則是法國某環境保護組織的成員。他們相遇的時候,男主正在為自己的新書做促銷,而這本新書講述的正是他與女主9年前相遇的故事。他們依然是隻有一個下午的時間互訴衷腸,因為男主不得不趕乘飛機回到他美國的妻兒身邊……
又過了九年,《午夜之前》上映。男主最終為了女主選擇了離婚,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而這一次的對話卻不像最初相逢時那樣充滿了悸動,也不像《日落》中重逢時那樣充滿了濃烈的相思,而是被種種瑣碎的生活、家常充斥着。男主變成了略邋遢的中年大叔,女主臉上挂着皺紋,開始脫發且滿身贅肉。
而這一部卻最打動我。
男主的兒子跟随前妻生活,他始終對兒子充滿虧欠,他想要搬到芝加哥,彌補兒子,而這件事情成為導火索,男女主發生激烈的争吵。最終,男主在争吵之後給女主念了一封自己寫給八十多歲的女主的信,他們重歸于好。
生活中,總是聽戀人們争吵,說不合适。這種不合适,有些是核心的,根本的,不可改變的,但更多時候并非對方的過錯,是來自生活的瑣碎、柴米油鹽的種種。最初相戀的人們,總覺得對方的一颦一笑都牽動着自己的心,但随着相處加深,很多人發現了對方的種種缺點,覺得難以忍受,最初怦然心動的感覺不複存在,談着談着就談崩了。
是對方真的如此難以忍受嗎?
這部電影一直在傳達一個觀念:世上沒有完美的愛人,甚至連生活本身也并不完美。但這個愛人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自己都是融為一體的,矛盾有時候不是來自對方,而僅僅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生活本身一直如此。如果你坦然平靜地愛着這生活,享受這生活,如果你發自内心地悅納自己,或許那個戀人也并不那麼可憎。
我們總是渴望能找到一個相貌令自己滿意,内心又能與自己高度匹配,還能讓自己産生點心動感覺的人,但這樣的人真的來了,我們如同電影裡的主角一樣擁有了影響一生的一夜,我們終于能與之相守,卻會發現,最終一切都将歸于這生活。換一個人,但你的内心沒有變,則生活也沒有變,一切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電影裡,女主說的一句話讓人會心一笑:我現在隻有在辦公室拉屎的時候才有空思考,以至于我都把思考和屎臭味聯系起來了。這就是生活。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美的事情,完美的世界,完美的伴侶。但你的好,你的壞,你的優點,你的缺點,我全都打包接受,我從來不需要你去改變,也不奢求你會改變,這就叫做我接受你就是你。如果你覺得我像哪條狗一樣總是會回頭找你,那你錯了,我隻是愛你。吵架也好,波折也好,我都甘願承受,再好看再優秀的人都還有拉屎放屁俗氣地一逼的時候呢,何況你我?
如果你想要真愛,那這就是真愛。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不完美但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