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皇後樂隊的《波希米亞狂想曲》是迄今為止最盛大的音樂傳記片,但同樣也是大謬不然 (1)

《波西米亞狂想曲》

翻譯:NiezaMiranda

校正:Ryan-Chopin

原文摘自:Pitchfork

...

這個經典的搖滾樂隊一直都很擅長于表現自己的品牌和傳統,但他們的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卻有些過甚其詞。

...

去年十二月筆者漫步于熙熙攘攘的卡爾納比街,擡頭看到巨大的霓紅燈前亮出了摘自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Freddie Mercury開場部分唱的歌詞。這部分歌詞通俗易懂——這位情感螺旋式上升的叙述者無法再将現實和理想區分開來,隻能穿梭在各大建築之中,成為了茫茫人流中的一員。卡爾納比街(Carnaby Street)曾是20世紀60年代倫敦波西米亞嬉皮(bobo -hippie)風潮的中心,如今這裡擠滿了手持智能手機的購物者和遊客,他們張大着嘴,目不轉睛地盯着這一奇觀,仿佛是在與一艘盤旋的外星飛船第一次接觸。

卡爾納比街的“藝術裝置”是由房地産投資信托公司沙夫茨伯裡(Shaftesbury)、電影制片廠20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和攝政企業(Regency Enterprises)共同發起的一項臨時性的跨界推廣活動,旨在為最近的皇後樂隊傳記片《波希米亞狂想曲》造勢。皇後樂隊的标志性徽章裝點着街道的入口和出口的拱門,還有一個逼真的流行彈出式商店,出售皇後樂隊的t恤、照片、印刷品和冰箱磁鐵等物品,來迎接那些忠實地徒步走到人行道盡頭的人們。整體來看,這就是取悅大衆的小把戲和粗糙的商品資本主義的神秘結合。

至少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神秘的結合就定義了皇後樂隊的品牌,而《波西米亞狂想曲》也因此處在奇妙的娛樂和憤世嫉俗的商業主義的十字路口。它的票房成績是驚人的——截至筆者撰寫本文時,它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已超過8.5億美元,無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音樂傳記片,這實在令人震驚。這部電影也成為了頒獎季的中流砥柱,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

數十年來,皇後樂隊一直在含蓄地運用久經考驗的營銷技巧,做體驗型品牌應該做的事情——帶來超越理性的消費者親和力和忠誠度。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隻是一個幾乎從一開始就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品牌效應的樂隊最新成功之作。但問題在于,《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制作者們為了奪得利潤暴漲的好時機,目的性制造了一個好的感官體驗,從而歪曲曆史事實,反而給觀衆乘上了一個令人不安、錯誤連篇的曆史記錄。

回顧那些曆史,我們很容易就能明白皇後樂隊為什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作為一名從視覺藝術學子轉變成專業音樂家的Mercury,在音樂行業成熟之前就已經就制定了品牌戰略:他親自設計了樂隊的标識,并想出了不那麼正經的名字。事後看來,皇後樂隊在70年代及以後的許多創意選擇可以被認為是現代企業品牌類型所謂的“産品差異化”:吉他手Brian的獨特音色幫助他們聽起來不同于他們的搖滾同行,Mercury的70年代早期,Zandra Rhodes設計的女性化鑲褶邊的服裝和他1977年後留着大胡須的舊金山同性戀克隆形象意味着沒有一支樂隊能與皇後樂隊看起來一樣。

...

多年來,這支樂隊敏銳的風格支點也确保了他們的職業生涯經久不衰。上世紀70年代末,他們暫别了魅力無窮的搖滾,推出了參與式體育場頌歌,比如“We Are the Champions(我們是冠軍)”和“We Will rock You(将你震撼)”,這類歌曲似乎不會受消費者疲勞的影響。他們戰略性地用日語(“Teo Torriatte”)(讓我們緊握彼此的手)和西班牙語(“Las Palabros de Amor”)(愛的話語)創作歌曲,以吸引更多、更廣泛的全球聽衆。

1991年Mercury去世後,May和鼓手Roger Taylor與資深經理Jim Beach(昵稱“Miami”)繼續工作,用Mercury的形象開始新的巡演,讓皇後樂隊保持在集體意識中,同台的歌手包括Free and Bad Company的樂隊主唱Paul Rodgers和《American Idol(美國偶像)》的歌手Adam Lambert(他即将和樂隊一起繼續巡演)。同時,他們還有多個混音項目;用新型材料做樂進行音樂錄制;建成了位于瑞士蒙特勒的沉浸式博物館;《We Will Rock You(将你震撼)》音樂劇在倫敦多明尼昂劇院(Dominion Theater)演出了12年;還有似乎無窮無盡的機會,包括電視廣告、電影配音、Freddie Mercury主題版《Angry Birds》(憤怒的小鳥)中的角色配套……先說這麼多。

但皇後樂隊堅持不懈的精神也并不值得我們太驚訝:在他們70年代和80年代的鼎盛時期,這隻永不沉沒的樂隊成功地避開了英國媒體的蔑視(包括1977年NME寫的一篇憤怒的文章,以诋毀的方式将Mercury貼上了“傻瓜”的标簽),以及無休止的貶損評論。在Mercury去世幾十年之後,皇後樂隊一直在建造并維持着Teflon品牌,這個品牌似乎已不懼任何評論及輿論災難了。

...

自70年代中期以來,皇後樂隊的成員都表現得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品牌經理”那樣,但這并不意味着減少或降低他們作為音樂家、作曲家和制作人的驚人音樂輸出:實際上,皇後樂隊到2019年來整體上日久不衰的原因是,他們的歌曲依舊能觸動我們的内心,這些音樂将在連續幾代人(和全球市場)中流傳。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去年12月宣布,由于這部電影的成功,“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已成為整個20世紀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曲,在不同的平台上共播放了16億次,且還在不斷增加。

皇後樂隊的在世成員并沒有擔任《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制片人,但如果沒有他們明确的同意,這部電影是不可能拍出來的。事實上,May和Taylor為其創意方向提供了投入,并為其推廣提供了慷慨的幫助。有時,作為一名優秀的品牌經理需要知道如何将您的品牌委托給能夠代表您來擴展品牌影響力的更熟練的人。

為此,《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由一種巨大的營銷推動力推動的,這種推動力主要是留給大片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和皮克斯的超級動畫。近期記憶中,沒有任何一部傳記片像《波西米亞狂想曲》這樣有如此多的企業合作夥伴——《波西米亞狂想曲》與John Lewis, Waitrose, Guitar Center, Hard Rock Café, Hot Topic, Lucky Brand, T-Mobile, and Vilebrequin等品牌簽訂了利潤豐厚的合作協議。Fox還策劃了一系列國際合奏演出,觀衆像《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洛基恐怖秀)那樣,集體高唱皇後樂隊的歌曲,以迎合消費者對共同音樂會體驗的懷舊欲望。特别是因為它包含了一個很長的場景,重現了樂隊1985年著名的現場援助表演(後期制作增強)的鏡頭,這部電影同時也是一場身臨其境的僞音樂會。憑借《波西米亞狂想曲》,樂隊找到了一種方式,将這個有着幾十年曆史的樂隊的品牌變成了一個連數字原生态居民都能将之識别的共享體驗品牌。因此,這部電影在相對年輕的人群中特别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它的52%的觀衆(聽衆)年齡在35歲以下。

...

掃描最下方二維碼 關注公衆号 繼續浏覽

(二)關于皇後樂隊的《波希米亞狂想曲》是迄今為止最盛大的音樂傳記片,但同樣也是大謬不然

...

版權聲明:本公衆号除注明出處的文章外,其餘部分均為原創,如需轉載、引用請注明本公衆号【評論搬一堆】 ID:reviewtran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