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不像段子的段子,對于在外打拼的遊子,如有有人質問你“為什麼不回去建設家鄉(當然這句多半也是玩笑話)“的時候,你可以給對方舉這麼一個例子,在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隻有五個發達省、市自治區(可以猜猜是哪五個)的财政收入是大于支出的,換句話說,其餘省份每年都要靠這五個省市”輸血“。所以,如果你沒回老家,其實相比呆在老家,你反而是更好地在支援和建設家鄉了。

玩笑歸玩笑,說回到作品。如果你對西北的印象僅停留在戈壁荒漠黃土高坡、肉夾馍牛肉面這些物的層面,那這部劇可以說是西北鄉村在”人“這個層面上的良好呈現,以我的切身感受,這裡的人民确實是這樣思考、這樣表達的,隻不過現實中他們可能更木讷一些,不似劇中這般活潑。

我一向認為,如果以鄉—鎮—城三級來劃分中國人的聚居區域,鎮這一級是缺少研究價值的,全國的鎮都有大體相似,鄉和城倒是有别有特色,這種區别就體現在,各地鄉村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呈現出不同的人文特征,而各大城市則也具有各自的城市氣質。

而在這樣山川阻隔,物産匮乏的環境下,靠山吃山的人們也造就了吃苦耐勞,卻又安于現狀的品性。部隊中訓練常說”北方兵善跑,南方兵善舉“,足見一斑。

中國人普遍重視宗族觀念,并在不同地區形成各自的民俗特征,譬如廣東、福建、山東等地,大家都能說上一二。劇中也還原了宗族觀念在西北農村的風貌。西北方言中常出現”先人“一詞,其實在日常中”先人“已經被口語化了,例如”X你先人“句式的廣泛應用,”虧你先人“意即”令你的祖先蒙羞“,還有其他一些帶上“先人”的髒話,甚至演變得帶有戲谑的感情在其中。

劇中提到湧泉村建村有兩百多年,也大體符合西北地區移民曆史。如果你乘車穿行在西北的鄉間,你會發現很多有地域特色的村落,諸如”馬家堡“、”李家河“此類,數不勝數(我老家那個叫王家溝),這些都是從明朝至新中國時期,從中原移民來的先輩們駐留于此的時代印記。”大槐樹下“是西北人曆史中的一個常見符号,在民謠中時有出現,其位于山西境内,當年許多人就是在所謂”大槐樹下“集中,再分批遷徙至西北的。今人談起過往種種,常深情地将其描繪成奮鬥史,可實際上,遷徙常伴随着大範圍的饑荒,以及國家機器的動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要是生在那江南富庶之地,魚米之鄉,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呢?

我還留意到彈幕中說“故鄉隻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流浪是人類的宿命,人類從二十萬年前出走非洲,這才得以将文明的傳遍各個大陸,真要尋根,也該到那非洲大草原上去。反過來說,祖先既然已經給我們做了示範,今人也大可不必将自己的命運拘束在一抔黃土上。

此外,大家看到劇中西北地區的荒涼景象,其實和曆史上大舉移民,超過土地承載力也不無關系,要知道,西北的大片土地,很久以前也是水草豐茂之地。近年退耕還林,也算是還了曆史的債吧。

最後,無論何時都要銘記:人是目的而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