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名留史又如何„Îmiesteindiferentdacăînistorievomintracabarbari”(2018) 我們都是食人族(港)/羅馬尼亞野蠻史(台)/何懼身後評/名留野史又如何/羅馬尼亞黑曆史/IDoNotCareIfWeGoDowninHistoryasBarbarians
野名留史又如何„Îmiesteindiferentdacăînistorievomintracabarbari”(2018)的劇情介紹
野名留史又如何„Îmiesteindiferentdacăînistorievomintracabarbari”(2018)的影評
野名留史又如何
曆史背景【一、20世紀初:王國時期 & 一戰1900年左右的羅馬尼亞,還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叫“羅馬尼亞王國”。那時他們的國王是從德國請來的霍亨索倫家族(有點像“外聘領導”)。一戰期間(1914-1918),羅馬尼亞一開 ...
#48th IFFR# 片名準确翻法是[“何懼身後評”],要加引号因為原片名是引用安東内斯庫将軍在下令屠殺敖德薩猶太人時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實不再像羅馬尼亞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斷還是十分準确的),反倒處理的是個非常像德國電影的主題:關于自己國家曆史上最不願被提及的一筆:羅馬尼亞在二戰中長期處于軸心國陣營并在1941年于敖德薩屠殺了很多猶太人,而且羅屠殺猶太人共計38萬,世界第二……影片幾乎堪稱論文電影,有着對屠猶研究著作的豐富引用,關鍵詞是“reenactment”,對曆史觀、權力、真實觀、審查、藝術創作等等有着豐富詳細的讨論,最後提升到讨論羅馬尼亞民族主義也是神來之筆。本片為大屠殺題材電影開辟了新的思路。最後長達半個小時的“曆史重現”從影像材質上也形成了頗為有趣的部分。卡羅維發利大獎+鹿特丹Voice影評人特選
感謝翻譯,幫我普及了很多曆史與文化知識。承認曆史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當你想去證實它,而别人卻隻想欣賞它的時候。狹隘的不是民族,不是人種,而是管理他們的組織,非常值得一看的羅馬尼亞電影,能投射中國現在的某些意識矛盾。
今年在First影展隻看了主題策展裡的電影《羅馬尼亞黑曆史》,打最高分五顆星!反思曆史(41年羅馬尼亞舊政權屠殺38萬猶太人的罪惡),學術論文似的尖銳、嚴謹;形式新穎,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現、博物館、書籍、圖片等多種形式雜糅一體,生動、獨特。該片是這位42歲的中年導演的第六部電影,老辣的電影場面調度及聲畫對立,盡顯其才華與勇氣。從2007年電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納節上開啟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起,十二年過去了,可他們還持續不斷地給世界觀衆無數的奉獻和驚喜,這是什麼原因呢?藝術家執着地對自己國家、民族曆史及社會裡重大、複雜的人與事做藝術地表達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獨立的深刻思考及評判,應該是他們持續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雖然片子台詞、對話過多,觀衆面有限,但是屬于我感興趣的題材及風格,所以給了高分。
拉杜·裘德新作羅馬尼亞野蠻史,那些國家的黑曆史通過現在的重新排演仍然沒有定論。超級的掉書袋,巨量的台詞,電視影像照片念書交談争吵無時不刻在講那些,有時甚至會長時間對着一幅圖旁白也不停。長鏡頭的群戲類似僞紀錄片,政治真是很難說得清的東西,看得十分疲憊,女主戲份很大表現非常好。#金馬55#
今年至今最愛的一部了,有太多非凡時刻。拍攝一個導演在博物館這一将真實曆史元素重新組織的環境中,導一出新編戲劇,這個概念太誘人了。層級身份、角色、人偶穿入其中。從頭至尾都在懷疑與自證中不斷交替。承認是曆史的幫兇遠比聲讨是曆史的受害者要困難。進入真實的戲劇時刻,拍攝介質由膠片轉入數字,戲劇落幕,又膠片收場。
“喝彩!”導演新作,借用戲劇複興項目,對二戰時羅馬尼亞作為納粹幫兇的曆史回顧。可惜導演學錫蘭沒有學成功,大段形而上的辯論生硬而粗暴,隻有結尾才勉強找到自己的聲音——跟“喝彩!”相比是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