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時不是一日AchtStundensindkeinTag(1972) EightHoursDon'tMakeaDay
八小時不是一日AchtStundensindkeinTag(1972)的劇情介紹
德國新電影的心髒、備受争議電影大師法斯賓達(RainerWernerFassbinder),時隔46年終返大銀幕的《八小時不是一日》(數位修複版)(EightHoursDon'tMakeaDay),這部長達八小時的家庭倫理史詩巨制,透過西德工人階級的大家庭族譜,一家三代在時代氛圍下價值觀沖突與融合,幽默卻暗諷地将工會罷工、勞資談判等國家經濟問題,輕松寓意于下班後的日常生活。
今年三月于紐約電影論壇首映後,被評為是難得一見秉持「樂觀精神」與「最富同情心」的法斯賓達作品。《八小時不是一日》是由德國電視台委制,僅于1972年-1973在電視上播映的電視電影,曆經逐格數位修複,今年終于罕見于大銀幕上映,是「法」迷心中的夢幻逸品。《八小時不是一日》在高雄電影節台灣首映,電影分為三部曲放映。
擔任劇中主角的德國「亞當崔佛」戈特弗裡德約翰,是工廠技術員,他和奶奶同住,也和未來老婆一見鐘情,但現實總是衆多磨難,他們首要克服則是公司變相不合理的要求….。與此同時他的奶奶更和政府抗争,希望将圖書館轉為日托中心,并大談暮年之愛,古怪卻通俗的家庭形象揭示西德70年代政經情勢!
堅持「不拍藝術片,隻拍通俗題材」法斯賓達在本片徹底落實這個信念,他曾表示「在他的電影裡,他把人們趕入酒吧、房間、公司,用一個個封閉的室内空間,象征都市的牢籠,每當他們試着逃跑,就會受到金錢、種族或婚姻的束縛。這何嘗不是讓觀衆正視生活處境的方式。」《八小時不是一日》盡訴衷情,不慌不忙将現代生活放入電影,優雅地審視了家庭生活和勞動關系。
今年三月于紐約電影論壇首映後,被評為是難得一見秉持「樂觀精神」與「最富同情心」的法斯賓達作品。《八小時不是一日》是由德國電視台委制,僅于1972年-1973在電視上播映的電視電影,曆經逐格數位修複,今年終于罕見于大銀幕上映,是「法」迷心中的夢幻逸品。《八小時不是一日》在高雄電影節台灣首映,電影分為三部曲放映。
擔任劇中主角的德國「亞當崔佛」戈特弗裡德約翰,是工廠技術員,他和奶奶同住,也和未來老婆一見鐘情,但現實總是衆多磨難,他們首要克服則是公司變相不合理的要求….。與此同時他的奶奶更和政府抗争,希望将圖書館轉為日托中心,并大談暮年之愛,古怪卻通俗的家庭形象揭示西德70年代政經情勢!
堅持「不拍藝術片,隻拍通俗題材」法斯賓達在本片徹底落實這個信念,他曾表示「在他的電影裡,他把人們趕入酒吧、房間、公司,用一個個封閉的室内空間,象征都市的牢籠,每當他們試着逃跑,就會受到金錢、種族或婚姻的束縛。這何嘗不是讓觀衆正視生活處境的方式。」《八小時不是一日》盡訴衷情,不慌不忙将現代生活放入電影,優雅地審視了家庭生活和勞動關系。
八小時不是一日AchtStundensindkeinTag(1972)的影評
回校随筆
十小時的馬拉松對于i人算是無比幸福的生日方式。來之前和朋友調侃,八小時不是一日,二十四年不是一生,對時間的探讨将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不過下次還是不要選劇集的好。看前的宣傳都講這是法斯賓德最溫情的作品,好在最使我着迷的冷峻感毫不沖突地保 ...
知道法斯賓德的片都有很強的政治性,但大多都是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角度。可這部完全不一樣,它把工人的工作、生活事結合得輕松自然,重點講的工人團結一道改善工作環境更是有了讨論馬克思主義的苗頭,難怪德國電視台緊急把最後三集掐了。是目前法斯賓德作品中最喜歡的一部,強烈推薦每個人看 #修複版
重溫八小時的鴻篇巨制,比初看觀感更感人,出乎意料的溫暖幽默,群像生動可愛,群戲尤其好(各種站位/構圖太棒),老太太是戲眼和定海神針,每場戲都充滿靈動,情節助推良多,全場歡笑;外孫秉承其自由果敢的精神,成長為工人階層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執行力的領頭羊;法斯賓德刻畫女性乃一絕,他自己也承認“體内有女性元素”,劇中的決定者和改革推動者都是女性。
慣用的推拉鏡頭調度靈活,打光真是美得氤氲醉人,堪稱電視電影的範本;聚焦70年代的德國普通民衆生活和社會圖景,既有尋常人家的代際溝通煩惱和婚姻情感困擾,也不乏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貫穿始終的是工友們改進生産技術、階級意識的覺醒,善用工會,無懼與資方談判,對自我認知、剩餘價值的利用、績效分配均相當前瞻,在市場利潤面前勞資雙方暫時達成一緻,也留了個意味深長的結尾。
通過工人階級的家庭帶出整個西德經濟狀況和社會現象,婚姻,教育,住房,工作都有涵蓋,工廠太多,學校太少,每個人微不足道但又可以發揮着自身作用,抱怨解決不了問題,不要停止思考,隻有堅持自己的見解,才能讓問題被看到,常态并不合理,訴說需求和保護權益是天經地義的事,"八個小時工作,八個小時休息,八個小時為自己"。
Siff. 如果是中國電影,是不是就要叫十二小時不是一日了(
#2024德國影展# 上海影城杜比廳,4.5分。法斯賓德為WDR制作的家庭系列劇(原計劃8集,1972開始播放,1973年5月被砍)是他最溫暖的作品,他回應批評時表達“自己并不隻在描繪現實,在創造一個童話故事”。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窺見70年代西德的社會狀況,所以批評者确實印證并補充了一系列神奇化解危機背後的實際情況。我個人很着迷于法斯賓德高效的推拉和前後景設計,這些讓亢奮的情緒有效推動觀衆,也及時提示這些童話般情節的實際空間(現實的與劇情中的,讓人清醒,增加縱深),同時一些出現在前景/後景的植物非常微妙印象深刻。還有群戲:一是法斯賓德關注身體之美的組合和觀看展現了某種工人階級之美與家庭/工友内部的态勢和情感能量流動,二是有三場戲用了相對緩慢的上升(特别是工廠簽字)鏡頭,富有悲天憫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