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喬Caravaggio(1986)的劇情介紹
影片是對性、犯罪行為和藝術的一種深思,導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繪畫這兩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現出來,豐富地描繪出意大利傳奇畫家的一生。
本片是一部傳記體影片。英國的先鋒派導演賈曼也是一名畫家,他懷着對卡拉瓦喬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崇敬心理和對畫家生活的濃厚興趣,拍了這部關于藝術家生活片斷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題材不拘一格,從各角度都給人以新鮮感。本片獲得198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是英國1986年最賣座影片之一。
本片是一部傳記體影片。英國的先鋒派導演賈曼也是一名畫家,他懷着對卡拉瓦喬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崇敬心理和對畫家生活的濃厚興趣,拍了這部關于藝術家生活片斷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題材不拘一格,從各角度都給人以新鮮感。本片獲得198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是英國1986年最賣座影片之一。
卡拉瓦喬Caravaggio(1986)的影評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論《卡拉瓦喬》
摘自《後現代性中形象的轉變》,《文化轉向》。德裡克·阿爾曼 (Derek Jarman) 影響最大的電影《卡拉瓦喬》(Caravaggio, 1986)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極具代表性地體現了繪畫策略,就像戈達爾的《受難記》(1982) ...
很小的時候讀希臘神話,彩頁上第一次見到卡拉瓦喬的酒神,大驚豔。 典型的Derek Jarman,詩意的旁白,用色飽滿,Tilda阿姨從提香的畫中走來。還有他永遠無從擺脫的藍色,blue sky blue lust blue doubt blue delphinium.
不消受得了Jarman 刻意的藝術痕迹過重 把電影拍成精美藝術品反而變得廉價 換句話說就是裝X
詩歌、油畫與電影的完美融合。1.賈曼不僅還原了卡拉瓦喬的多幅名畫(并反複呈現雕塑般的模特與作畫過程),更在布光、調色與攝影質感上盡全力契合于卡拉瓦喬的作品風格,每一幀都令人沉醉。2.雙線交叉叙事:彌留之際的畫家與卡拉瓦喬由成名到痛失兩愛人的人生曆程。詩性旁白充滿哲思,飽含情感。3.獨屬于賈曼的修辭策略:在高度貼近原畫與曆史場景之餘,大膽置入幾件不合時代的現代物件,如計算器、摩托車、電燈&彩燈、香煙與打字機(順帶cosplay大衛的[馬拉之死]),既産生間離效果,又彰顯出一種超越具體年代的永恒性。4.虛構了卡拉瓦喬、拉努奇奧與萊娜間相互愛戀的三角關系,這亦是賈曼的私人印迹。5.墓穴裡的狂歡&兩次殺戮,透現出愛與死的合一。6.死亡與哀悼的結尾至為動人,伴着聖樂,童年與中年的畫家相擁。7.星星是窮人的鑽石。(9.5/10)
我心目中的卡拉瓦喬不該這麼正經這麼君子和苦大仇深的瘋癲,酒神式的瘋狂該是輕盈一些的。垂死時拼勁最後的力氣拒絕十字架的庇佑,還是那把銘刻no hope no fear的刀更合他心意,這是最打動人的段落
很先鋒性的實驗電影。德裡克·賈曼移除了詩歌、繪畫與電影的體裁屏障,将狂亂複雜的感情講述得詩意噴薄,陰柔與陽剛泾渭分明的審美很合我胃口。比起去年的“透納先生”顯然是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