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2015)的劇情介紹
作為與“新中國”同齡“共産黨培養最成功的一代”的知青,他們那被國家所決定的命運,和時代在他們身上的烙印,即使在幾十年之後,如今在他們的晚年生活中,依然是清晰可尋的。本片所拍攝這群從1963年到1966年支邊新疆的十萬“上海青年”,由于特定的曆史條件和特殊的曆史背景,相較于其它知青群體,因其所經受的不一般的磨難,從而使得所謂時代的烙印在他們身上就顯得格外的深刻。尤其是在經過回城返滬後三十多年來持續不斷的上訪維權活動中,他們通過對自身身份的不斷地反省和認識,而慢慢體認着他們所代表的這一代人與這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上海青年(2015)的影評
今夜我如昙花綻放
(一)正如東西柏林互為鏡像,如何闡述自己的這段曆史,都有極其奇妙的相似性,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不僅列甯式政黨在動員青年至“邊地”,合理化滞留其于邊地的口徑上一緻,而且,青年們在描述自己當年行為的口吻同樣出奇一緻。他們和被國府折磨透頂的 ...
震撼人心的8.5小時紀錄片,10萬赴新疆上海知青的回城掙紮血淚史。他們當年為了回城,組織了轟轟烈烈的絕食靜坐示威運動;如今年過花甲,依舊在為醫保和平等堅持上訪示威。被抓被勞教被坐牢,明知此生受黨騙犧牲青春依然相信黨。可歌可泣可歎。一些人名應該被曆史記住:張維敏,丁惠民,王良德,歐陽琏
3.5 1.“曆史遺留問題”是如何“簡單”地從簡單變為繁複。2.生于紅色、老于紅色。3.冗長是必要,還是不必要?至少在我的觀點中,影像價值(震撼程度,傳播與影響力)被這個組織與呈現的方式拖累不少。
上海青年撇開敏感(些許吧)的題材不談,在獨立紀錄片裡也是難得的佳片,現在這個放映狀況确實可惜了。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
在我看來,上海知青的上訪也許正是他們凝結的紐帶,是他們生命的價值所在,是他們不斷“革命”的力量源泉,亦是對毛時代信仰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