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風我就能飛翔--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

最近因為想寫一篇關于《阿甘正傳》電影的文章,于是在百度上搜索了下《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和以往一些人對它的評論和觀後感。

許多人對《阿甘正傳》的觀後感或者評論都集中在這是一部勵志的電影上,文中都不忘引用電影中的開頭阿甘所說的他媽媽告訴他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從來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味道”。

電影《阿甘正傳》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該書以诙諧幽默的寫作手法,通過傻子阿甘的視角反諷美國的社會問題,該書于1986年出版。

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對理智和知識分子絕對排斥。美國媒體認為《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就是這一時期“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電影《阿甘正傳》導演為羅伯特·則梅西斯,主演湯姆漢克斯。該片榮獲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電影上映後迅速在全球掀起觀影熱潮,可謂名利雙收。

由于我國影迷的觀影習慣和對美國曆史及文化了解的程度不同,評論者通常将這部影片定義為是一部勵志片,這一點也不無道理。

然而這部電影的主題卻不單單是勵志,裡面的主題具有多樣性的特征。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到現在已有20多年,到現在大概已經看過有5次,期間還讀了小說原著。

總的看法這是一部通過電影主角阿甘個人經曆來回顧美國曆史,以傻子阿甘先後成為大學橄榄球明星、越戰英雄、美國乒乓球隊隊員、捕蝦公司百萬富翁、蘋果股東等個人巨大成功和正常人珍妮的頹廢生活和鄧中尉越戰中受傷,雙腿被高位截肢複員後的自暴自棄來形成強烈反差。

阿甘與珍妮兩次分離兩次重逢,後來結合在一起的的愛情經曆為輔線。

阿甘從傻子成為名人、英雄、富翁之後重新平靜的生活的個人經曆為主線。

影片還貫穿着美國曆史上美國獨立、南北戰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阿波羅登月、水門事件、肯尼迪遇刺、黑人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女權運動等等重要事件和重要時刻以及華萊士、肯尼迪、裡根、貓王、瑪麗蓮夢露、約翰.列農等重要人物,以此來反思美國現實社會的勢利、冷漠和荒誕當然不乏有生之希望。

電影《阿甘正傳》前半部分節奏緊張,諷刺意味比較明顯

電影上半部分裡邊蘊含的笑點,淚點還有思考的地方都比較多。比如阿甘和珍妮的分分離離。

阿甘被總統接見,卻憋着尿,總統和他握手,他隻說了一句話:“我想上廁所。

貓王模仿阿甘童年時期帶着腿部支架的走路方式在舞台上跳舞。

阿甘由于善跑。越南戰場上,有一次在遭遇伏擊戰時救出了七八個戰友。

在軍營裡阿甘感覺自己如魚得水。

當一名軍官告訴阿甘可以複員回家時,他像孩子一樣的高興的跑出了軍隊裡的體育訓練館。

電影下半部分,節奏開始趨緩,抒情性增強。主要講訴阿甘等待珍妮、等待愛情尋找自己向往的普通平靜的生活。

可以說電影前半是青春的火焰,後半是中年的海水。

電影從阿甘拾起一根羽毛到片尾阿甘腳下的羽毛被風吹向空中随風飄舞相互形成呼應。一場視覺的盛宴,一次個人的冒險旅行,一段對社會現實深刻思考的全景式電影,呈現在了每一個觀衆的眼前。

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阿甘正傳》是一部勵志片。影片的主創者和小說原著的作家隻是想通過一部作品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他的意外之處是借助傻子這個形象來做呈現。而且現實意義深刻。

作為美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一部重要的電影作品,該影片自1994年問世以後,26年以來,《阿甘正傳》在電影藝術史上、思想深度上、電影表現手法上、電影特技探索與運用方面以及演員的表演上,可以稱得上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一根白色的羽毛在空中悠悠地飄落下來,落在了電影主人公阿甘的腳下。阿甘俯下身子将羽毛輕輕拾起,然後打開自己的旅行箱,翻開一本書,将羽毛輕輕的夾在了書的中間;又是一根白色的羽毛在影片結尾從坐在路邊阿甘腳下被風輕輕吹起,在空中輕盈的飄舞着。電影詩意的開頭和結尾讓人有所回味。

我又一次在影片中那些多達30首的硬風格,卻壓抑的搖滾、愛意纏綿然而愛無寄托,迷惘傷感,低調、清醒卻又無聊懶散的,明白之後的灑脫的等等意味的民謠之中再一次想起了電影中的那些引發我不斷思考的對白:

“隻有幹傻事的人才是傻子”

“雖然我不聰明,但我知道什麼是愛”

“死亡隻是人生的一部分”

還有我理解電影後的一句感慨:“不要以為羽毛就沒有屬于自己的精彩,隻要有風它就可以飛翔”。

字數: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