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發生在1942年的中國農村,四個知識分子想要改變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為了得到更多的糧饷,校長假報一個名為“呂得水”的教師份額。後來,特派員到鄉村視察教育現狀,校長一行人為了蒙混過關,尋訪到一名銅匠,在多方努力下,銅匠答應假扮為英語老師。

銅匠意外的被特派員賞識,特派員答應給小學撥款三萬元。特派員走後,銅匠被送回了原來生活的地方。銅匠得知真相後,在特派員的幫助下回到學校并大肆複仇。在金錢的利誘下,所有人都變幻了原本的模樣,為了利益放棄自己了初心。

影片《驢得水》是開心麻花團隊第二部作品,自上映後就好評如潮。從選材上來看,影片選擇了針對中國教育現狀的農村教育為主要故事背景,配合選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讓觀衆在歡笑中留下熱淚。電影中設下很多包袱,包袱的拆開就是推動劇情一步步不斷向上發展的驅動力。影片在揭露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的同時也顯現了人性中的醜惡部分。在利益的驅使下,所有人都變幻了本來的面目,發人深省。

其次還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相較于現在的大成本制作的影片,《驢得水》是一部小成本影片成功的典範。選材從小出發,能夠更加的拉近導演和觀衆的距離。人物後期的黑化讓人産生一種心理落差,本以為導演意圖是描繪一個美好的鄉村教育圖景,但事實卻是人心的醜惡面打破了美好的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

雖然說電影不管是從選材還是主題上都得到了廣泛的贊譽,但是從表演風格和方式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商榷。影片改編自話劇《驢得水》,選用的演員也都是話劇演員,在表演風格上沿用了一定的話劇表演風格。“舞台化”嚴重是影片的一個不足之處,演員在表達自身不滿情緒時候大多采用叫喊的方式,比如說,裴老師在發現一曼的“真實面貌”後,在大地上喊叫,具有話劇舞台的表演風格。

...

雖然說這也是表達情緒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影片中大量運用就顯得有點舞台化痕迹過重的感覺。其次,在情節設計上,包袱具有明顯的事前安排性。不管是銅匠第一次被要求假扮英語老師,還是後來的銅匠人開始黑化,情節的安排上具有刻意性,會讓人覺得這一切都是為了導演的意圖發展而發展的,不具有故事發生的自然性。

電影《驢得水》是一場關于夢想和堅持的電影,但是夢想卻在現實的殘酷性下敗下陣來,人設的雙面性成為情節轉變的點睛之筆,在這場和現實的争奪戰中,人性中的美好一面在一次次的打壓下消逝了最初的模樣。用戲谑的言語消解觀衆對于這樣一個敏感話題的抵觸性,讓觀衆在歡笑中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