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部紀錄片是幾年前拍的了,但我懷疑人們對中式教育的理解并沒有長進,偏見一旦确立便是很難糾正的。

在談這部“紀錄片”的失敗之處前,我覺得可以的肯定是它大膽的嘗試和無畏的精神,盡管它以有失偏頗的方式展現中式教育,但它好在提供了一個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方式。

首先我不過多談論BBC拍攝該紀錄片的目的和企圖,盡管我們都知道BBC有從各個方面扭曲中國真實性的傾向。我覺得應該用“真人秀”來稱呼這部紀錄片比較合适,因為其娛樂性大過客觀性,可以說是BBC的又一個噱頭。

該紀錄片看似是打着借鑒中式教育的可取之處,并且試圖回答中國教育模式是否能引進英國的問題(答案是不)但從頭到尾都充滿着對中式教育的刻闆印象,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節目效果而突出差異,但更多的是長久以來的偏見。片子旁白一直強調着中國教育的“專制、強勢”,并且刻意地與英國公立教育“自由、民主”作比較,還時不時映射我們的黨和政府,别和我說這沒有任何誤導和陰謀成分,隻是你選擇忽視而已,那幾位中國老師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着“中國學生什麼都沒得選,我們把他們當作機器一樣不斷訓練。”“在中國,個性是不被鼓勵的。”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更嚴格的,尤其是基礎教育,這背後是有合理原因的,但它并不是紀錄片裡所呈現的那種毫無人性、權威至上、令人恐懼的教育,從中國人口中說出這樣的言論更是完美地印證了西方的刻闆印象。

在這幾個老師聲稱着自己“代表着中國教育、代表着中國時”,我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這幾個老師是否知道馬哲最基本的唯物辯證法?在教學上不思變通、死磕到底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否知道在教學上運用發展、運動、整體的觀點?這幾個老師不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學,反而是遵循過時已久的模闆,迎合着英國人的中式幻想。

另外一個就是該實驗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實在令人不解,上體育、數學、自然科學、普通話,這些科目都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會有社會文化課?這很明顯就是自撞南牆,在如此兩個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嘗試灌輸中式價值觀,如果是溫和地引進儒家積極思想(前提是在共同的道德觀内),比如孔子的一些觀點,這都沒問題,可是像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問題怎麼可能在短期的教學内得到調和?并且在教學中觸及到核心價值觀分歧時,這幾個中國老師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糟糕,他們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挑戰他國幾百年形成的價值傳統?孔子先生的“君子和而不同”呢?學術無國界,但社會教育絕對有。

最後,關于英國是否有條件引進中國的教育模式,回答是不。教育是社會系統的有機組成,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制約,中國社會與英國社會各個方面都千差萬别,你不能把教育單獨拿出來,不考慮社會因素,簡單地移植某一教育模式,任何這樣孤立的嘗試都不會有結果。可能有人會說至少這個紀錄片提供了兩國教育制度的對比,雖然沒有結果,但也是個很好的嘗試,對此我隻想說,這樣的對比沒有什麼借鑒價值,因為它一開始就是建立在錯誤的偏見上,這是不公平的,對雙方都是。不論是中國老師還是英國師生都看似開明地擁抱對方的教育,随時準備互相學習,但事實是雙方都從頭到尾都有着一種居高臨下的态度,比如中國老師說的“我相信中國教育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英國學生就是比中國學生學的差”,自信可以,自負就有點過分了。新世紀的教育本該少一些有色眼鏡和各自為營,但目前國際間教育合作規模小、受重視程度不夠,普遍對他國教育缺乏全面和科學的認識和學習。也許有些地方真被這個紀錄片戳中了,中式教育仍亟待改革和創新,在民主辦學、教學和鼓勵式教育上還得加把勁。我一直對中國教育有信心,中國的現代教育起步晚,我們仍有很大的革新和上升空間,在優越的社會制度的保障下教育公平和質量也在穩定提高,我相信我們能越走越遠。對待這種紀錄片,要有一定文化自信和自覺,無知和自負或者自卑都容易被其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