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次替代妹妹自願成為貢品,凱妮絲便走上了一條被控制的道路,成為政客的棋子,成為控制人民恐懼的工具,給一點點希望是有效的,但是控制不了的希望是危險的,因此饑餓遊戲每年隻能有一個勝利者,讓十二區人民有那麼一點微弱的生存的欲望。
可是這樣的做法并不能創造真正的和平,在第74屆饑餓遊戲上首次誕生了兩位勝利者,也許這隻是兩個人渴求生存的結果,也許隻是愛情的偉大,然而這始終是偏離統治者預期的一個結果。對政客來說,這是失敗,對反叛者來說,這是反抗的火苗。
第75屆饑餓遊戲“世紀極限賽”的貢品由曆屆勝利者組成,凱妮絲像以往一樣練習技能、尋找盟友、害怕又毫無選擇地開始殺戮的遊戲。
當一次又一次地逃離死亡,當對盟友的信任戰勝懷疑,當那一箭射向電磁力場,破壞了整個競技場時,她對政客權威的挑戰又成功了。
這一次,凱妮絲成為了反抗者心中的信仰,如果一個貢品都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權威而毫發無損,我們為什麼要恐懼,我們為什麼要忍受壓迫和痛苦。
其實這場世紀賽不過是一場戲,遊戲設計者與13區統治者密謀的幾個計劃,為了營救凱妮絲,為了完全設立起她“嘲笑鳥”的反抗形象,為了真正發動戰争,奪取統治權。
結果便是,這場戲成功了,在射出箭的一刹那,許多區的人民發動了反抗,從此星火燎原。
其實這時候我很佩服13區的統治者,他們會抓住機會,實現對獨裁的反抗,甚至幻想朱麗安.摩爾會建立一個公平的國家,畢竟她承諾要實行自由選舉。
可是後來證明,政客都是一樣的,無論是斯諾總統,還是朱麗安.摩爾,都在利用着别人達到統治的目的,且一旦當權,就會沉迷權勢的魅力,變得殘暴、極端。
凱妮絲被迫踏上了新的工具之路。她要當“嘲笑鳥”,合格地扮演一個精神象征,其實從第一次參加饑餓遊戲,她的反抗精神就已體現,隻是凱妮絲并不在乎要不要當一個救世主,她隻在乎親人的安危,隻想活着回到家人和愛人身邊。
反抗軍有計劃地吞并地區,凱妮絲計劃刺殺斯諾總統,當她終于到達總統府前的時候,所有居民被炸彈炸死,政權已經被颠覆。
所有人都以為這是斯諾的計謀,其實是朱麗安.摩爾的手段,也是她炸死了凱妮絲的妹妹。
總統宅邸,斯諾的行刑儀式,凱妮絲将備受矚目的一箭射向了朱麗安.摩爾,她的身軀倒下了,斯諾大笑着被人群處死,兩位統治者得野心都被磨滅。
凱妮絲為自己,也為人民報了仇。
電影的結局出乎意料,凱妮絲沒有選擇當統治者,而是回到了家鄉,和皮塔過着相濡以沫的生活。田野裡,抱着孩子,看着愛人,她終于不用為任何人而活,享受真正自由、輕松的日子,也許,這才是那個叢林裡飛出的學舌鳥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