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王朝,可能是南北朝時期,在那個時期,禮崩樂壞,弑君者,篡位者無數。仁義道皆崩壞的時代,尊儒是高貴而困難的。
蕭定權一生不被皇帝喜愛,失去母親,失去妹妹,他孤單而敏感,渴望愛。在老師盧尚書的教導下,二十歲,十五年修書道,也在修自己作為儲君的儒道。這就注定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在亂世,儒是堅持難,實施更難。
可他卻秉承這一點,不讓自己成為弑君者,篡位者而讓生靈塗炭。如此他從頭到尾撕裂了自己。而這,也造就了他表哥顧逢恩一生的悲劇。
顧逢恩,父親掌兵權,哥哥也是将軍,太子是表弟,皇帝是姑父。他聰敏,活潑,理想為輔佐太子。一心一意為能夠成為聖主的太子,付出一切。
前期明媚陽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後期成長起來卻令人悲痛。
他從小和太子青梅竹馬一起長大。他一生的夢想是輔佐殿下成為萬世明君,成為叱咤朝堂的文臣。他喜愛調香,考試可以得二甲第九,可見文采斐然。然而命運多舛,朝堂一系列明争暗鬥中,他被迫放棄夢想,哥哥死去,他用三年時間迅速成長為一名,有其父之風的河陽候。他為了殿下,願意血濺沙場,尊崇父親意願,輔佐殿下,即便成為令自己最讨厭的那種人,他依舊去做了。
然而,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太子,堅持他的道,把顧逢恩推向萬劫不複之地。
顧思林凱旋而歸,卻被皇帝暗殺,顧逢恩奮勇殺敵,對太子實施兵谏時,太子稱其為亂臣賊子。
顧逢恩,用他的生命,用他的一切為蕭定權捧上皇位,蕭定權不但不接,還狠狠的踐踏在腳下,誅他的心!
最後,顧逢恩流淚成冰,毅然決然的自刎于太子面前,成全他這個太子表弟的道。
少年時,你我是最親的依靠,成長後,你我卻成為彼此最大的痛苦,并且互相給對方來一刀,捅進心裡。
顧逢恩即便覺得自己丹心錯付,即便不理解太子,即便不明白為何太子不願接受自己捧給他的皇位,可是可他依舊願意選擇自刎來成全他的表弟的道。他的一生無法選擇道路,可他卻可以選擇自己的命。
不得不說,那一出城牆自刎是别雲間的高光,讓人痛心疾首。
彼時還是25歲的鄭業成接住了顧逢恩這個角色,演技收放自如。在衆多老戲骨之間,沒有拖後腿,讓一個前後反差如此之大的角色,立住了。讓觀衆因他笑而歡樂,因他哭而悲痛,因他死亡而憤憤不平。
悲劇,就是美好人物卻因為命運,時代,人物自身思想局限性,最後隻能慘淡下場,給人們留下無限唏噓,感慨,無奈,最後共情而銘記于心。這才是最完美的悲劇美。
别雲間,十二集,終于補齊了之前的缺失,雖然像一位斷肢再接的傷口,有疤痕,有裂縫,但卻可以完整了。
而顧逢恩一生也完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