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志:姜文
在中國電影史上,年少成名且才華出衆的導演,姜文算其中的一個。可縱觀中國電影圈中,想法最怪誕,最意識流,最不按套路出牌并且絕不會妥協于觀衆的,卻隻有姜文一個。
我們都愛姜文。
如果僅僅是幾千字,幾幅圖片,或者幾個視頻就妄想呈現姜文無與倫比的電影人生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在這期人物志中,我會分兩個模塊來簡述姜文,一個熒幕中的硬漢與一位情場中的浪子,簡而言之就是:電影與愛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千禧年之前的姜文
1963年1月,姜文出生于唐山的姥姥家,整個童年階段也幾乎在姥姥家度過。這也是為什麼在1991年,由姜文主演的電影「大太監李蓮英」中,姜文飾演李蓮英時操着一口熟練的河北話(我的爺爺奶奶都是河北人,聽着真的很入戲)。
離開姥姥家,姜文回到了父母身邊。由于父親是軍人,時常外出,因此姜文不得不跟着父親輾轉各地,包括湖南、貴州一帶。1973年,一家人來到北京定居,四處漂泊的生活對于姜文似乎沒有産生負面的影響,相反的,豐富了姜文的視野。而部隊大院的生活環境,讓姜文的身上從小就帶着一股子“男人味兒”,後來姜文在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也充分借鑒了自己兒時的生活記憶,這是後話。

圖片發自簡書App
1980年,姜文順利考上中央戲劇學院,成為表演系的一員。其實這件事說起來頗有意思,1973年姜文剛剛搬到北京的時候,在72中讀書,遇到了自己的摯友英達。英達的父親英若誠是北京人藝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後來的文化部部長,英達就撺掇姜文也去當演員。姜文覺得表演這行挺好玩兒,于是高考志願填報了北京電影學院。結果是,英達考入了北京大學,姜文落榜了。
姜文雖然落榜了,但他覺得自己年齡小,不用着急,滿北京晃悠。英達對他說:你接着考,直接考中戲。并專程請英若誠為姜文輔導。這次終于如願以償,姜文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入學。
1986年,姜文遇到了生命中極重要的一位貴人—謝晉導演。謝晉當時正在籌劃「芙蓉鎮」的拍攝,女主角是已然大名鼎鼎的劉曉慶,但是男主角一直懸而未決。謝晉導演參考姜文之前在「末代皇後」中的演出,決定讓他試裝。結果定妝照一出,馬上拍闆,決定由他出演秦書田的角色。

圖片發自簡書App
「芙蓉鎮」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獎者古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往事。
秦書田在六十年代的那場“運動”中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芙蓉鎮勞改。鎮上有一位美人名叫胡玉音,和愛人合開了一家豆腐店,卻不料自己的生活也因階級運動發生了巨變。胡玉音的愛人被批鬥慘死,而胡玉音本人也被發配去和右派秦書田掃大街。
命運将毫無交集的兩個人推到了一起,胡玉音和秦書田在相互扶持的日子中産生了感情,無論老天對他們如何苛刻,他們總是懂得苦中作樂,依然擁有這石闆路上小确幸般的浪漫。但是,政治犯的愛情終是沒有結果的,二人被再次批鬥,秦書田被判刑十年,隻留下胡玉音和腹中的孩子。被判刑前,秦書田告訴胡玉音:要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哀而不傷,是謝晉導演這部偉大作品的主旋律。而主演秦書田這樣一個時間跨度廣,内心反差大的老派知識分子,對于二十三歲的姜文是一個艱難的挑戰。事實證明,姜文不但接受了挑戰,并将秦書田這個角色演繹成為影史經典。這部戲之後,姜文和劉曉慶的感情绯聞傳遍全國,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1987年,還是新人的張藝謀籌拍莫言同名小說「紅高粱」,他需要一個長相粗犷的男演員。彼時的姜文因秦書田的角色,文人氣質的形象較深入人心,巧的是,張藝謀在沒有看過「芙蓉鎮」的背景下選擇了姜文,要求他演繹一個和之前完全相反的角色。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據當事人回憶,姜文是一個暴脾氣,張藝謀又是新導演,兩個人幾乎從電影開拍吵到了殺青,最終竟吵出一部蜚聲國際的作品。影片裡,姜文徹底擺脫了人們對他的固有化的思維,将一個至剛至純的形象展現在熒幕,這是中國之前的電影中從未出現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時間來到1991年,王朔将自己發表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拿給姜文看,看完之後,姜文立刻決定拍成電影,一個沉睡在他意識中已久的構思猛然重現。姜文将自己關入一個小黑屋中三天,除了簡單的飲食,一直在進行劇本創作。很快,一部長達十萬字的劇本被姜文改編,應了張藝謀的那句話:以姜文的性格,心比天高,注定會成為導演。而這部劇本,就是之後拿獎無數,赫赫有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經過兩年半的籌備與拍攝,1994年,姜文的處女作誕生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拿下五千萬人民币的票房,一舉奪得年度票房冠軍。
故事發生的背景同樣是文革時代下的北京,一群部隊大院中成長起來的少男少女依然過着屬于他們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是分泌的荷爾蒙,青春是躁動不安,以馬小軍為代表的一批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厭倦死闆的課堂,厭倦生活中的瑣碎與雞毛蒜皮,向往自由和真摯熱烈的愛。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太多姜文的生活軌迹,比如姜文的原名是姜小軍,故事的主人公叫馬小軍,同樣在北京,同樣成長在部隊大院,同樣的熱血和叛逆。甚至于劇組在選角時都要求,要與姜文長得像,完完全全是一部半自傳的作品。姜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哪怕在一個血腥味十足的年代中,也要秉承這種執念,于縫隙中揪出浪漫色彩。
在整部電影中,姜文都把成年人作為批判的對象,歌頌青春和陽光,在姜文看來,一切成人世界中的動蕩和暴力都是對他們少年意志的背叛,青春無錯,錯的隻是那批自以為是的成年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部片子成就了太多人,除了姜文還有夏雨、甯靜、桃紅,還有王朔。在那一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最終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彼時的夏雨對此毫無概念,甚至在頒獎後的第二天才知道自己獲獎的事情,聽說還是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姜文在回憶這段時光時說:「動物兇猛」像針管紮進了我的皮膚,血滋一下冒了出來,拍成電影肯定好看。

圖片發自簡書App
1997年,張藝謀和姜文迎來了第二次合作,合拍了一部都市題材電影「有話好好說」。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片子,它抛開了張藝謀和姜文以往電影中深刻、嚴肅的命題,通過唏噓、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有些滑稽的故事。
書店青年老闆趙小帥(姜文飾演)愛上了一個名叫安紅(瞿穎飾演)的姑娘,開始展開“有計劃”的追求。趙小帥的計劃就是——狗皮膏藥,死纏爛打。不幸的是,安紅正和娛樂老闆劉德龍戀愛中。為了教訓趙小帥,劉德龍大打出手,混亂中,趙小帥搶過行人張秋生(李保田飾演)的包當武器,将包内的電腦摔得粉碎。整部電影以戀愛,索賠為線索,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出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荒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部戲有非常多的名人打醬油,我認為最有意思的就是張藝謀導演和姜文的一場對手戲。

圖片發自簡書App
80年代的姜文是青澀的、稚嫩的,但這不能妨礙他對電影的理解和表現。90年代的姜文是成熟的,叛離的,他開始擺脫控制,按照自我的意志天馬行空,并大獲全勝。姜文是一個天才,就像王朔的評價一樣:中國需要這麼個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的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千禧年之前,姜文已經牢牢站穩中國電影男演員一線名單,可是傳奇仍在繼續,千禧年後的姜文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期待呢?我知道,你也知道。
下一期人物志我們接着聊。
更多精彩請看鍊接哦~

關注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