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9年12月,二刷了《雲圖》這部電影,有一種撥開雲霧見真理般的莫名感動。出于對作品的尊重,一篇原創的電影觀後筆記,就成了自己給自己的一項任務。因此,我決定先避開網上各路大神影評的影響,先靠自己的理解與整理,還原對這部電影的真實感受與思考。
卓沃斯兄弟是拍出《駭客帝國》三部曲的導演,三刷《駭客帝國》後,我曾認真的寫過一篇文章,所以對他們的電影認知還算有一定理解基礎。如今,兄弟已變性為姐妹,這兩兄弟(姐妹)既做過男人,也做過女人。作為導演,能兼具男性的深邃思想與女性的細膩感官,恐怕也隻有他(她)倆了。如果把《駭客帝國》看做3個“哥哥”,《雲圖》這部電影隻能算1個“妹妹“,不過2020年上映的《駭客帝國4》,就不好性别比喻了,但十分讓人期待。
一、“交響曲”式的電影表達
《雲圖》是我看過唯一一部用音樂“交響曲”手法來表達思想的電影,西方關于“美”的理解源遠流長,卻有清晰的哲學脈絡,其中,受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觀點影響的叔本華哲學中,對于審美,有兩點認知,一:音樂是最高級的藝術形式,所以柏拉圖《理想國》反對一切藝術,包括詩人,卻允許音樂存在;二:戲劇是觸達“失我”狀态的最高級藝術形式,與各路宗教中的“梵我合一體驗”殊途同歸。叔本華那個時代,隻有戲劇,沒有電影,而這部電影牛就牛在運用“音樂+劇情”二合一的藝術形式來表達。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雲圖》就劇情本身的連接方式來看,就是一部六重奏,如果能留意,會發現首先是“六重奏音樂”貫穿在整部電影劇情中,不隻是配樂,而是真正的劇情承接。其次,6個故事在時間線中穿插跳動,相互關聯,雖有種錯亂感,看似無關,卻自成一脈。劇情流暢轉換,奏出了電影叙事的音樂韻律之美。如果說電影最大的局限是線性表達,一個鏡頭、一次聚焦、一句台詞隻能依照單線來串聯,那“思想旋律“在這部電影中是并聯的,用情感共鳴來演奏人性“交響曲“。

圖片發自簡書App
6個故事,有3個是悲劇結局,但從500年+時空的尺度來看,每一步都充滿意義。6個故事起承轉合,若不全神貫注欣賞,真的會看得“雲裡霧裡”,畢竟近3個小時的觀影,隻看到如善惡美醜的二元對立面,可能還不夠,因為導演對《雲圖》6個故事的叙事,更像上帝視角的同1個故事,有一種後時代人類文明的《舊約》既視感,從第6個故事中,女使者在牧羊人帶領下,按下拯救人類文明的“天啟”開關就能感受到。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在熊逸書院正好接觸到康德哲學,在其十二範疇的“三分法“中,除了正反兩面,謂之“三”的全局觀,也如同斯多葛哲學中的“整體性”魅力,在這部電影中有所展現,導演應該深谙其中的意義。因此,這種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整體觀感,讓一切跨越生死,穿越時空的人類故事,在不同人物命運的相同輪回中,展現出非凡的“美感”。其中摻雜着宗教倫理之迷,也将人性之善與使命之勇體現得深邃迷人。總之,電影穿越時空的宏大叙事與思想圖景,靜下來欣賞,真的會震撼人心,取名為《雲圖》,實在貼切!
二、不同的故事,同樣的傳承
1850年,故事1發生在美國南北戰争前夕。當“廢奴制“成為社會争論道德問題的時候,一位白人律師,來到南方奴隸莊園,“神啟“般的與一個黑奴眼神對視後,突然失去意識暈厥,這是一次無法解釋的神秘“體驗”。讓我想到曆史上弗洛伊德VS榮格那次著名的暈倒,他們的決裂為後來心理學開辟”集體無意識“嶄新篇章,而白人律師與黑奴在電影中,也開啟了人權平等的時代篇章。
相信,在黑奴、人權、上帝、倫理道德争論不休的19世紀中葉,人性之光也在”暴力與人權“問題上,借由千千萬萬個類似”男主“這樣的白人,改變了時代,不由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電影《綠皮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白人律師與黑奴的緣分,是在太平洋航海冒險中的一次相遇開始的,他們的直覺“關系”在患難中升華,超越種族,他們相互扶持,最終在險象環生的路途中,得以存活,順利返航。正是在這次奇迹“旅程”中,律師靈魂與身體一同”重生“,在茫茫大海與殘陽餘晖中,用文字記錄下生命的啟示,一本”太平洋日記“,後來影響了50年後的另一位男同性戀藝術家。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故事2發生在1905年,一位男同性戀者藝術家,在最後一次與愛人親密接觸後,決定離開,開啟了自己尋找音樂真谛的征程,人生總是充滿驚喜與曲折,或在權利、名望、暴力中屈服,或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規則中超脫,音樂家選擇了後者,當然代價也是巨大的。藝術追求與困惑迷茫中,他受到了故事1律師《太平洋日記》的影響,為了守住自己所創作的“樂譜“,在“導師”軟暴力面前,失手殺人,走投無路,隻留下了用生命捍衛來的這篇“終章”——《雲圖》六重奏。
真愛與藝術往往伴随着悲劇,在與情人最後的相約之地,他深情的,微笑着,就這樣偷偷的欣賞”男友“等待中的焦慮,卻始終不肯露面。放棄了見最後一面的機會,失去“真愛馬甲”的他,做出了決定——自殺。
這不是絕望的“自殺”,更可能是因藝術“神秘體驗”的感召而相信了來世,他用勇氣而不是懦弱,懷揣希望而不是絕望,口含手槍,在浴缸内扣下了扳機。當他男朋友找來,為時已晚,抱着他,痛哭。這一幕特别心酸,也讓我想到叔本華評價藝術最頂級的第三種悲劇,就像梵高的一生、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還有《紅樓夢》…
宿命的自然而然,卻成為悲劇的一種必然。
還讓我還想到另一位受叔本華影響的國學巨擎,《人間詞話》作者—王國維,他既講透了“美”,也選擇了自殺。

圖片發自簡書App
70年後的1973年,是一個吊詭的轉折點,也是電影中故事3的時間點,我在網上查到這一年确實觀察到一顆神秘的彗星。電影中的故事,依然是一個悲劇,背景是在“核能“研發取得突破成果的節點,因為威脅到石油權貴們的财富蛋糕,一種自上而下的暴力應運而生,對”變革着“的絞殺,成為必然。兩位絕不向暴力屈服,做出至善選擇的男科學家先後慘遭殺害,而死裡逃生的女記者,依靠正義與勇氣,完成了記者的天職,也推進了曆史的“進程”。她的左肩與另外5個故事的主角一樣,有一個神秘的“彗星”圖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将她卷入這場風波,第一位被殺害的老教授,猶豫之際,正是閱讀了故事2自殺音樂家給愛人的書信後,才毅然決然與權貴鬥争到底,而女記者也機緣巧合,在一家音像店聽到并感受到,那部前世有緣的音樂——《雲圖》六重奏。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2年的故事4,發生在以《雲圖》音樂作為背景的一次瘋狂酒會,如何瘋狂?暫不劇透,反正夠暴力!整個故事推進的過程很戲劇,結局卻是圓滿的,簡單講就是一部濃縮版的中老年“飛越瘋人院“,總之,故事中用滑稽的劇情,同樣貫穿着人性中不向暴力屈服,追求“自由”的”古老“生命力。
三、輪回與“命運交響曲”
故事5-故事6是一部後現代科幻世界的“耶稣“誕生記與“未來簡史”。兩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核能“革命之後的時代,能看到階級從分離到徹底分化的脈絡。
核能讓人類确實獲得了經濟效率的量級提升,然而,文明的進化跟不上科技的發展,造成如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中提到的社會格局,大部分人變成無用階級,當然,我認為導演兄妹的電影描述更加高明,畢竟,人性中最基礎需求依然離不開”人“,所以,這些無用階級,唯一存在意義就是,把自己當成低人一等的“複制人”,為其他人提供着“奴隸式”的服務。雖沒有《駭客帝國》世界中那麼極端,但是更反人性,尤其當星美發現,自己其實也是“純種人”。
這種社會背景設定,并不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确實是有社會學與經濟學的根基。若人的價值變得廉價,自然會向着“标準化“演進,一套充斥着人性”暴力“的信仰應運而生,隻用于對被統治階級的秩序維護。“人性”被禁锢,失去自由,像星美一樣的服務員,在“摩耶之幕”的真相下,努力工作,積極攢夠”星星“,就認為可以獲得”自由“,因此,人生還是值得期待。然而,她們并不知道,自己是吃着同胞們的屍體所提煉出的廉價蛋白,标準化必然伴随成本的降低與效率的提升,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同時也是霍布斯的《利維坦》刻畫的社會在極端發展下極端“反人性”的一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于星美,”統治階級“賦予她們的”信仰“,到電影後半段揭幕,才叫人”瞠目結舌“。在“人吃人”的文明社會,總需要有人犧牲,有人啟蒙,周迅扮演的正是這樣一個角色,周迅之死與蘇格拉底之死有着同樣的意義,不同的是前者針對集權,後者針對民主,兩種極端的反思,曆史往往就是這樣,沒有人性之善的加持,再理想的政治結構也是殊途同歸的“惡”。
假如,柏拉圖看了這部電影,他一定會對星美的朋友—周迅心生厭惡,作為被統治者,偷吃禁果、欣賞藝術,是《理想國》社會模型中最不能接受的那種平民。但換成現代文明,大家會認為她就像《勇敢之心》中的華萊士一樣勇敢,在死亡時刻為自由呐喊。周迅,在片中,也喊出了那句貫穿全片,不斷重複的口号——”絕不向暴力屈服“。
被啟蒙後,”星美“在一系列冒險中,體驗到了真愛,也堅定了自己命運之選,看着自己心愛的人死去,毅然決然的直面死亡,并留下了”人性之光“的自由火種。若幹年後,她成為了故事6那個時代,人們”信仰“之神,回到電影故事5最後一幕,星美毅然赴死的場面,那份來自自己,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選擇,那份超越生死的堅定,真的感動到了我,淚點被深深戳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星美之死,不禁讓人想到古羅馬時代的耶稣,犧牲自己,拯救世界,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卻從某種意義上“重生“,的确,星美在故事6中就是”重生“。
故事6是開篇,是統籌,也是結尾,同樣耐人尋味,不僅可以從未來視角欣賞“牧羊人”湯姆漢克斯的怯懦與轉變,也可以從“返祖現象“來思考科技的進步給社會人帶來的演化可能,過程不宜劇透,最好自己去欣賞…總之,在故事6中,能看到類似電影”指環王“表達的”善惡“與”勇氣“的啟蒙、啟程、回歸。
最後,六個故事并不像我描述那樣依次展開,而是在“超越時空”中的創新式表達,它不像一篇文章,更像一幅畫或交響曲,不像我們的文字與文章,更像電影《降臨》中七肢桶的“外星”文字,将人性之美用網狀結構的“音樂”來線性表達。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後一幕,湯姆漢克斯仰望着星空,回憶自己一生的故事,感受着無數個前世今生的“耳語”。所有的故事,由他開端,在仰望星空的時刻收尾,細思極恐,充滿敬畏。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類文明在蒼穹之下永遠演化,人性之美在星空之下偶爾閃耀。這是電影版本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也是榮格關于“集體無意識”,的電影佐證。
命運,就像一部交響曲,永遠在表達着什麼,輪回着什麼,傳承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