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夏最适合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春風吹拂萬物步履不停,夏蟬啼鳴在靜谧的午後無人知曉,這一切如同電影裡緩緩流動的時間,悄無聲息而直擊靈魂。是枝裕和很少講一個故事,他是在呈現生活。看他的電影,好像什麼也沒講,但其實講了一切。

01

家庭是永恒的主題

我想關于是枝裕和,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去年在戛納電影節得獎的《小偷家族》。一個簡陋的小屋裡,住着奶奶初枝,爸爸治,媽媽信代,姐姐亞紀,弟弟祥太,小女孩兒玲。故事的一開始,爸爸帶祥太在便利店偷東西就注定了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的不普通—所有人都不能活在陽光下。

...

《步履不停》


這個特殊家庭的羁絆不是血緣,似乎也不是愛,是利益,是犯罪。奶奶收養一家人是不想一個人孤苦離世,亞紀可以靠出賣色相維持家庭生計,治教會祥太做扒手。大家照顧奶奶是因為奶奶有退休金。就連接納玲,也是作為信代沒有孩子的補償。電影交雜着殘酷和溫情,奶奶會嗔怪亞紀的腳冰涼,治會關心祥太青春期的心理,信代摟着遭受原生家庭暴力的玲玲告訴她:“一個人愛你的方式不是給你買漂亮的小裙子,而是像這樣,緊緊,緊緊的擁抱你。”

而這些溫暖隻是灰暗生活裂隙中漏出的鮮少光亮,電影的後半部是枝裕和将這層溫和的保護膜撕掉,親手揭開了家庭本質的冷淡疏離,各自為營。奶奶死去沒有人悲傷,治隻關心退休金,信代與治沒有愛情隻有性,祥太故意被警察捉住,把這個家暴露在法網之下。可是最後,祥太在公交車上隔着玻璃叫治爸爸,治對着警察的盤問說“因為我除了偷沒有什麼可以教他的了,這就是我能教他的全部”,信代對治沒有愛卻一人扛下了所有的罪責。

...

是枝裕和


這大概是稱之為羁絆的東西吧,電影裡一家人去海邊的片段我想是最可以解釋這個家庭糾纏的,“就像我選擇了你,而你心甘情願被我拖累”。初枝一個人坐在沙灘上,看着一家人說“謝謝你們了”。她是衷心感謝他們最後的陪伴,卻沒有把他們當成真正的家人。

小偷家族的每個人都是這樣,他們在這個所謂的家庭裡各取所需,如同真正的親人般生活,心甘情願彼此牽絆拖累,但終歸是得不到屬于自己的親情。看完你沒辦法評判什麼或是輕而易舉地概述主題,但卻真真實實地如鲠在喉。

從一顆石子開始講述,默默将整片河床袒露,錯過一個片段就錯過了全部。如同溫水煮青蛙,過程不覺,最後回頭一看竟是這樣震撼。這就是是枝裕和的手法。

而家庭,似乎是是枝裕和電影永恒的主題。他偏愛平凡人,“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并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隻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肮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沒有人不處在家庭之中,因而,我們看是枝裕和常常能看到自己的化身。

...

《小偷家族》


就像《步履不停》中隻講了男主人公良多帶着二婚且有一子的愛人回父母家吃飯這一件事,生活瑣碎事無巨細。父親是總悶在房裡不說話的,卻會提前修好老舊的階梯,兒子是最恨父親把醫生的職業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但看到父親隻能目送救護車遠去卻無能為力的背影時,也會感到觸動,婆婆是會跟兒媳說穿些好衣服的,但是卻不給兒媳的孩子準備睡衣。而這一切,鏡頭不予置評,它隻是默默呈現出來,觀者自行體會。最後,良多乘車離開了父母家,他想着下一次要讓母親坐上自己的車。但是,沒等到實現,母親走了。人生步履匆匆,我們總是慢一步。

《比海更深》的主人公同樣叫良多,這位良多是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人,一回父母家就翻箱倒櫃找值錢的東西,舍不得前妻卻不去争取複合,曾經是小有所成的小說家現在卻走上了父親的老路,過的是不滿足眼下,卻又無力改變,隻能随命運之波漂流的廢柴人生。我們年少時總一腔熱血,人到中年生活裡的不如意通通襲來,我們終于發現自己成為了當初最不喜歡的樣子可是就像母親陽台的那株植物,“沒開花也沒結果,不過還是有用的。”因為正是這些不如意,才構成了完整的人生啊,如果沒有不如意,怎能去體會比海更深的人生況味呢?

此外,是枝裕和還有許多佳片,皆沖淡如水,餘味悠長。《海街日記》是少女圖鑒,堪稱治愈片的典範。《如父如子》是因兩家抱錯孩子緣起,探讨了家庭中的父子關系。還有我最心愛也最心痛的《無人知曉》,年輕的母親帶着四個沒有戶口的孩子,十分拮據地活着。是枝裕和用很平靜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特别悲傷的故事,鏡頭裡的人沒有眼淚,不知是麻木還是太過清醒。

雖說是枝裕和的主題都離不開家庭和死亡,是枝裕和的手法大都平靜沖淡,但是每一部影片,都能給你不一樣的感受。它們即是平凡人的療傷藥,也是平凡人的照心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