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調香師》隻顧取悅觀衆的眼睛,結果浪費了一個難得的題材。在香水業界,Dior 是不多的幾個擁有專任調香師的商家之一。這些品牌,因為曆史規模,調整自家經典、同時開發新品的任務很重,而此片主角 Demachy,則是這個職位的絕佳人選。在曆代調香師中,Demachy 未必是最有傳奇光環的,但他的長處恰恰不在于營造自己的光環。他的性格極為随和、開放,沒有很多個人表達,而在商家極力讨好市場、盡可能放棄一切原則的年代,這當然就是長處了。他坦誠到什麼地步?這部片裡采訪者問他第一個香水創作是什麼,一般人可能答一些場面話,達到很好的效果就罷了,例如“我第一個香水是為妻子做的”雲雲。而 Demachy 竟一五一十地說,他真正第一次調香,是畜牧業專供産品,為了讓牛多吃草料……

真是憨厚得有點可愛。但說實話,在層層商業宣傳中,光環閃耀的調香師們,究竟都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受過長期的訓練,基本在幕後的實驗室裡工作,熟練運用着常人不感興趣的專精技能,換句話說,他們大多是 geek 而已,隻不過,有些人在 geek 的同時,也有些個人魅力。而這位憨直的 Demachy,遇上這一部全面包裝的“紀錄片”,真是效果恰好反了過來,有的場面令人極度尴尬,因為這部片子,顯然是經過 Dior 團隊的全力合作,不僅主角的衣裝全是安排好的自家時裝,連園裡摘集用的白布都印着 Dior 的 logo。Demachy 在日本參觀的一個鏡頭裡,西裝外披着大衣,與郭敬明完全同款穿搭,真是包裝過了頭。如果拍攝團隊裡多少有幾個香水愛好者,以這部片子的成本,本來可以拍得很有看頭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 Demachy 不凡的經曆。他不僅是多年以來的 Dior 專任調香師,據說也參與過幾個 Chanel 的經典作品。而我覺得他最難得的,是兼顧兩邊的工作,一邊是商業性的創新,他開發了許多流行到爛大街的作品。在這方面,曾任愛馬仕調香師的 Ellena 也可以做到商業與創新兼顧,然而 Ellena 有更多個人色彩,偏向創新,甚至颠覆傳統,絕不像 Demachy 一樣随和。之所以 Ellena 經常出鏡,談笑風生,那隻是一種聰明,真人不見得好相處。同時,另一邊,Demachy 也履行着維護經典作品的職務,這方面,他又可以與嬌蘭的 Wasser 相比,因為嬌蘭和 Dior 都有太多經典商品需要照料。兩人不論誰做得更出色,至少,Demachy 在商業上似乎更手到擒來。

因此,在 Demachy 獨特的職業生涯中,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他既可以講述當年傳奇調香師 Henri Robert 給他的言傳身教,也可以闡釋自己多年以來應付市場的智慧。然而,這部片子裡,這些都沒有,隻有太多旅遊風光片一般的混剪。不過就算如此,在采摘五月玫瑰的幾秒鐘鏡頭裡,那不講道理的粉豔,還是讓人難以扣掉最後一顆星。這部片子如果說有一個主線,那就是追蹤天然材料的采集,講述它們多麼可貴。例如原材料公司 Robertet 的人說,采集4噸鸢尾根,曆經7年半的反複幹燥、精制,隻能得到300克鸢尾酮,造就了它的天價;另如格拉斯的五月玫瑰(rose de mai / rose centifolia),原材料本身難得,而700公斤的花才能制得1公斤的淨油,算下來,1克淨油大概來自1萬片花瓣(據片中人說,每公斤花約等于350朵,每朵平均約38片)。于是,這部片子似乎成功地說明,采用這些材料的香水,就該價格高昂,人們理應付出高價。

這看似無可厚非,然而,這不是全部的真相。那些昂貴至極的材料,也确實用在香水裡,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在香水裡,天然材料的原油,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大衆産品線一般是用不起的。我記得一個調查裡提到,售價100美元的一瓶香水裡,其中的原材料大概隻有2美元。如果加那種 5000 歐元/千克的精油,一瓶裡差不多10滴,成本就已經控制不住了。而在這部片裡,毫無遮攔的 Demachy 在鏡頭前拿起一張配方,這張紙雖然一閃而過,還是透露了一點這份工作的真相。

這張配方題為 MADURAI 12,這個詞是印度著名的茉莉産地,所以這應該是主打茉莉香氣的一種香水,但近年 Dior 相關産品實在太多,不好确定是哪一款。這頁紙,片裡沒有拍全,但我們看到正反兩頁的配方裡大概有近50種材料(可惜片子是筆者租借的,無法截圖)。其中,那些昂貴的天然材料确實是有的:苦杏仁、紅玉蘭、茉莉、橙花、依蘭等原油,每千克單價高達600到5000歐,然而添加比例極低,都隻有0.1%左右,隻有一種茉莉精油作為主要香料加到了0.3%。而且我們理解為什麼隻加這麼一點點,因為即使是這樣,這每一樣微量的材料,占總成本的比例都高達百分之十幾,可以說加一滴都是大動作。

所以,面對成本的限制,調香師的工作其實偏重另一方面,即調配另外那幾十種造價低廉的化學合成材料。例如這張配方中,茉莉香氣的重要來源,就是兩種人工合成的 hedione,是芬美意公司的傳統産品,占總比例的30%。提到合成材料,就觸及了現代香水的根本,就有兩個問題不得不展開一下,涉及合成材料與天然材料的對比。第一,某些化學制造的材料,其實在天然的香氣中也有,分子一緻,例如 hedione 也存在于茉莉花的氣味。第二,天然香氣中綜合了種類繁多的分子,極難複制,而人造材料的氣味與之差别很大,往往是表現其中的一個側面。這就是調香師的工作基礎,他需要調和 hedione 等材料,并且仿照自然茉莉花香暗含的不愉快的氣味,加入吲哚,或者像那張配方一樣加些天然材料,增加豐富程度。

但對香氣來說,盡管調香師像在模仿自然,但我們不能認為天然的香氣就好過化學材料。當然,令人頭疼的化學材料在商業香水裡很多見。然而,作為商品來說,天然香氣又太單純了,不夠玩味。這裡就需要調香師進一步的工作,他的确像譜曲一樣,在幾種香氣、幾十種材料之中創作“和弦”,或者說“合調”(accord)。香評中常見的“西普調”、“馥奇調”,就源于幾個早期的經典調香。這些綜合的香氣,相較于天然材料,顯然更挑動人的趣味。但是,這部看似大制作的《調香師》,卻給觀衆一個過于單純的視角,隻顧宣傳天然材料。總之,我們理解,拍片而已,沒必要道出其中的曲折。調香師的工作太複雜,也無法滿足單純的商業宣傳的初衷。

從商業角度看,Dior 或整個集團的态度,似乎還停留在過去,或者他們有足夠的自信這樣做。他們用商業宣傳、加上 Demachy 的勤懇工作,來推動生意,這是簡單的做法。然而這個時代,一切都在變化。看起來,在現在那些流行的香水裡,人們已經不喜歡宏大的結構、精妙的變化,因為人們沒有時間去理解,人們隻需要簡易而快捷地“懂”,認出特定的簽名、表達單純的情緒。香氛中的美感,更加是無以依附的,或者它本來就是如此。美感更脫離共同的感受,在急劇地分化。Dior 這樣的大公司,應該也知道自己面臨那些小衆品牌的競争。他們紛紛仿照起來,彙聚人力、财力,幾年就推出一個二十多款産品的高端線。而一部關于香水的紀錄片,本可以彙總人們分化的興趣,但在這裡顯然是為 Dior 的高級材料作一種傳統宣傳。然而夫複何求?這本來就是一種 geek 式的興趣,而現在人們趣味不是更簡單了嗎,所以一部宣傳片也是順水推舟,并且占不了多少公司的廣告預算。也許隻有來年的财報,才能讓 LVMH 考慮要不要換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