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裴子美圖鎮樓

裴行儉,唐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官拜禮部尚書,校檢右衛大将軍,封聞喜公,谥号“獻”。 裴行儉生于公元619年,同年王世充弑君稱帝,父親裴仁基(隋朝禮部尚書)、兄長裴行俨(左輔大将軍,萬人敵戰神)因刺殺王世充,事洩被殺,後唐高祖賜裴仁基谥号“忠”,裴行儉是遺腹子。

...
觀衆讨論

(以下部分為原著内容)裴行儉,作為河東裴氏(大家族啊,光唐朝就出了17個宰相)中眷房宗子,錢财田地無數,卻被族人長期代(霸)管(占)。因父兄刺殺王世充,中眷房幾乎被滅,還導緻其他房(河東裴氏共五房)的裴氏族人被株連,裴行儉因對族人心有虧欠,不願與族人多起紛争,除了阿娘,裴行儉的族人(主要是臨海大長公主那幫人)言語之間逼死他那個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的前妻,死的時候肚子裡還有個孩子,同時散布他天煞孤星克妻的謠言,無人肯再上門提親。

...
原著刻畫

裴行儉少年登科, 文武雙全,裴炎嫉妒裴行儉不用像自己那麼努力鑽研也能出明經。但是裴行儉一直不受重用,在京城混了11年還是一個連宮門都進不去的九品芝麻官。而當時的同齡人裴炎已是四品裴都尉,而且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哼哼就是生不出孩子)。

原著中是因為臨海大長公主(下嫁河東公)想繼續霸占裴行儉的财産,所以刻意打壓他。需要注意的是,裴行儉絕不是因為父兄是前朝名将才不受重用,上文說了李淵賜其父谥号“忠”,還将爵位家産悉數還于裴行儉。

裴行儉自幼習武(習武之人哪有白白嫩嫩的,這又不是仙俠劇),青年師承蘇定方, 蘇烈稱贊,“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遂傾囊相授用兵奇術。調露元年,裴行儉使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使那都支,不戰而屈人之兵。 高宗親自設宴慰問他,說:“裴行儉率領孤軍深入到萬裡之外,不用作戰就捉拿了叛黨,平息叛亂,可以說是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了,可同時授予文臣、武将兩種官職。”當即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将軍。

孫子兵法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其兄裴行俨為勇将,裴行儉為智将,史稱儒将之雄。

所以啊,剛出場那會兒那麼慘,塗黑粉也是為了配合劇情。借一句現在的話,紅氣養人,等裴行儉有老婆有事業了,後面會越來越意氣風發,官服都很好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