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一起看了這部電影,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情節誇張了點,但是電影嘛,藝術表達總是需要誇張一點的。由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因為替公司背黑鍋,所以成了罪人,進了監獄,因而錯過了兒子成長的七年時光,這樣的結果導緻了馬皓文的兒子馬飛成了一個被孤立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馬皓文出獄後,因為當年的黑鍋被人嫌棄,找不到工作。但是卻将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宇航員。顯而易見,這又是和教育有關的一部片子,又是一部關于父愛的催淚大片。

九零舉國上下大半奧運會,男足沖奧,九七香港回歸,九八洪水、零三張國榮去世,一首首老歌串起了整部電影,這些懷舊元素下,一個偉大父親的形象的建立了,這些懷舊的點滴也仿佛在說父性的逐漸流失和難能可貴。

那些閃閃發光的台詞

“隻要你的腦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幹成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等你長大以後,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别别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爸爸,像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我們自己”,

“我希望他學的不僅是知識,他必須知道人活着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身處黑暗,還想要照亮别人,那你算是長大了。”

“把自己的橋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兒。”

“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四個選項,有且隻有一種标準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能開出XYZ的腦洞。”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麼用。”

“期末考試不是他人生最為重要的時刻,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應該平均地分在每一周、每一天、每一秒。”

“對不起兒子啊,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父親。”

電影裡的馬皓文是一個集正向父性于一身的人物。他代表了勇氣、膽量、保護、坦誠、思考、解決問題、适應社會,父親在很多文化中都代表着走向社會化的窗口,我們通過父親認識世界、走向社會。

有關信任

我想反思一個問題:我們自己作為父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相信孩子?一方面這對孩子會有毋庸置疑的重大影響,從某種絕對主義角度上說,要毀掉一個孩子,就是不斷地去否定他。可見相信孩子是多麼重要!也隻有被父母信任的孩子的内心才是富足的、充滿能量的。

從關系的角度來說,我們通常說關系的本質就是投射,也就是說我們有多相信自己,就會有多相信孩子。所以,更為迫切需要知道的是: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信自己的?究竟又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了呢?

莊子提出“言傳身教”,我們其實當作口号喊了無數年,但看樣子并不是說說那麼簡單而已,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言傳身教顯然不是說在形式上做到怎麼樣,而是來自心底深處的認同感。影片中馬皓文對兒子馬飛說“别别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他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馬皓文一生都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和驕傲。

有位朋友曾經問我孩子學漢字怎麼操作?我反問他:平時愛看紙質書嗎?你熱愛中國漢字嗎?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的熱愛文字,要怎麼真正才能讓孩子感興趣?如果學習隻是一味灌輸,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興趣,那學習是為了什麼?

偶爾,我會問孩子的家長:孩子身上有什麼地方是你欣賞的嗎?我這樣問并不是為了要他們回答些什麼,而是想通過父母對孩子的反應去感受孩子的成長空間,一般都能夠引發家長的反思。這樣的問題與“你相信你的孩子嗎?”“你看到你的孩子了嗎?”有些類似之處。

有關愛

影片中也提到關于愛的話題,某種意義上,愛和信任是等同的。

馬飛從他父親的眼中看到了少年霍金的自己,我從馬皓飛的眼中看到了他對于生命的崇敬,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欣賞和信任,這大概就是馬皓飛自己所說的“孩子能夠感受愛”,我們試圖回到初生,也可以回到我們初為人父母時的驚歎:父母也曾因為一個獨特的生命而由衷的欣賞和愛憐。因為一個眼神、說出口的第一句話、因為邁出的第一步,父母對于孩子的熱切的關注和虔誠。

有人看到這部影片會因為充分感受到父愛而熱淚盈眶,也有人會因為自己沒有這樣一個父親而感到悲傷自艾,父親是否是合格的父親,父親是否真的愛過我們,這其實并不能由我們自己說了算,我們隻能說我們感受到的父親是怎樣,而父親到底是怎樣的,恐怕還需要花點功夫去了解,排除一些互相糾纏的因素,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單純的愛總歸還是有的,隻不過影片中完美的父親不存在而已,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從生活中感受到的父親,完全沒有那樣的愛,隻能說,沒有那樣完美和完整罷了,即便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從父親母親那裡感受不到愛,成長過程中總歸也會有其他的資源,如果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總是能夠感受到。

有關夢想與成功

電影中馬皓文比喻“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麼用。”達到夢想就是成功了嗎?這也不一定,是否完成夢想是一件事,能否感受到成功又是一件事情,能否感受幸福,變成了一個新時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眼光不由自主會投向遠方。影片中馬飛成為了宇航員,這的确是萬衆矚目的成功,但這畢竟是電影的手段之一,畢竟隻有這樣才能凸顯所謂的成功,我們普通人就沒有成功的感受了嗎?馬皓飛說“兒子,我為你驕傲”,“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人”,彼時,馬飛還不是宇航員,難道馬飛不成為宇航員,就不是馬皓飛驕傲的兒子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隻是碰巧馬飛的夢想是航天,馬皓飛帶着兒子逃課去看航展,大概也不是存了兒子将來要成為航天員的心思,隻是不忍心孩子的夢想過早破滅,或者說不忍心兒子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别别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爸爸帶着兒子打破常規,挑戰教育制度,但不是無章法、散養着兒子,教育制度對于這對父子本身來說,邊界過于狹窄,爸爸本身就是一個安全的邊界,做這件事情爸爸基本上肩上是擔着兒子的未來的,“等你長大以後,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馬皓飛不為餘力帶着兒子身體力行這個準則,深深地種進了馬飛的心裡。現如今有5%的孩子被父母帶離現有的教育制度,回到家裡,自行教導,但是有這種念頭的父母是不止5%,隻是5%孩子的父母行動了而已。

今天看完電影時,剛好也和朋友讨論這個問題,從本質上來說,父親原型、母親原型在人生初期在父母身上投射又收回以後,進入到社會上之後有可能會往外投射,能量往外投注,不斷尋求外在的“成功”,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多的錢,更高的職位……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當我們學會往外尋求時,所謂的成功似乎總在前方,或者成功似乎總是别人的,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突然想起,有關“得隴望蜀”的故事:東漢初年,隗嚣(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将岑彭率軍攻破甘肅,岑彭又與偏将吳漢把隗嚣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嚣,駐紮在上邽(gui),劉秀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複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複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雖然得隴望蜀有貶義的意味,但其實隻是在說一個模式而已。“貪吃蛇”曾一度流行,随着吃進去的“食物”越多,還要吃更多,而身型似乎變得更貪婪更困難,這在說一個欲望/欲望滿足的故事。

有關苦難

影片開片就是一場苦難,父與子同時落難。影片中馬皓文是這樣看待苦難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我們自己”, “把自己的橋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兒”。這一陣剛好有件事情普及開來,為母報仇的張扣扣被執行死刑,因為辯護律師的辯詞火了一把,當然諸如此類的悲劇數不勝數,每當有諸如此類的事件發生時,對于人性的絕望感總是會撲面而來,苦難是永遠存在的,但是悲劇确實可以減少,但這裡絕不是單純指着法律來消除人間戾氣,當然,能永遠堅持這麼想的人,我也贊歎他的好運道。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曆,特别是童年的創傷經曆會對人的一生産生重要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曆,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着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那些發生于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愈的”。影片中馬飛在童年時遭遇的事情堪稱苦難,但是他有個“永遠不認輸”“知道活着是為什麼”的爸爸,即便爸爸錯過了他成長中的重要的7年,在爸爸出獄後對馬飛的言傳身教之下,他所經曆過的苦難成為他成長的動力,所以苦難并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兒童時期家庭共同面對的苦難,反而是父母對于苦難的态度和信念對孩子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倘若影片中的苦難開始,爸爸也是陷入憤恨、自影自憐中,孩子很有可能養出反社會人格來,那故事也會是另一場悲劇了。所以苦難是有可能生長出好果子的。

有關成熟

影片中有一幕:兒子馬飛睡着了,爸爸馬皓飛在深夜裡抓耳撓腮、輾轉難眠,  配合台詞“如果你身處黑暗,還想要照亮别人,那你算是長大了。”深深的感動不已,為着成熟,為着這辛苦的成長曆程,也為着父親對于兒子深沉的愛。每個人的成長多少都是痛苦的,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自己的信仰,痛苦也是可以超越和轉化的。

——Ouisa,20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