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藝術電影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更為豐富的内心世界,

那麼觀看塔可夫斯基的《鄉愁》便是一次極佳的心靈探索之旅。

...

image

有網友這麼評價它:暮色下朦胧的鄉村美景,水霧彌漫中的溫泉洗浴人……每個定格鏡頭都像一幅油畫,每個長鏡頭都像一節詩,而整部電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

image

無疑《鄉愁》是美的,是充滿詩意的,充滿着飽含詩意的節奏感。

但人們常常會有一種誤解,把情節起伏當作節奏感,熟不知蘊含在電影中脈搏動作,也是節奏。

塔可夫斯基在本片中如何實現這種詩意的節奏呢?他把人物直指心理的時間放進去,讓場景在人的心理狀态下得到選擇性,實現了鏡頭間的随意切換。

...

image

比如安德烈在房内活動那場戲,電影給的時間比較長,那就是主角的心理時間。然後接着給他的面部特寫,而周遭是都是黑的,暗喻着安德烈被鄉愁所淹沒。

如此詩意便産生了。

...

image

我特别喜歡影片中那段雨點打在放置了二個空酒瓶的地上那段場景,塔可夫斯基可能是拍雨點落下最詩意最好的導演了。

...

image

安德烈讓女翻譯把翻印版的詩集燒掉那段戲很有意思。

因為,所有的藝術都是人的表達,而個體的表達又是私人的,殘缺的,保持客觀很難。正如對藝術的欣賞一樣,也是私人的,它依賴于感受主體的領悟和文化素養,所以有人看到悶,有人卻能夠看到詩意。

...

image

另外 塔科夫斯基的構圖帶着一絲冰冷的疏離感,低矮的農舍,陳舊的牆面,空蕩蕩的旅店等所營造的肅穆的自然景觀和逼仄的室内環境,一方面形成了強烈反差,一方面制造了一種無處可躲的宿命感,同時也展現了安德烈心靈空間的破碎。

...

image

詩人安德烈是個心靈破碎的人,他活在過去,活在對虛無的敬畏之中。

他是一個憂郁的内心沉重的人,他活在自己封閉的内心中,困擾着,尋找着,但也自己孤立着,他承載着生命之無法承受之重。

...

image

女翻譯尤金尼娅是個渴望愛情的現代女性,他愛安德烈卻愛而不得,所以她會着急和發怒,但是他們之間橫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她無法理解和進入安德烈的精神世界,他們活在二個世界中,她永遠得不到他的愛,所以她隻好選擇離去。

...

image

瘋子”多米尼克是個“有學位”的孤立者,他因為擔心世界末日,他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家人,于是陷入恐懼中的他把妻兒關在家中長達七年。

後來,他又悲痛于整個現實世界的堕落,為了警醒和救贖世人,他現在了當衆演講和自焚于廣場。

...

image

如果所美從不是直接打動我們的,它讓我們想起所有失去的東西。

那麼看完《鄉愁》便是如此,讓人想到美,以及美的背後的淡淡憂傷。

忘不了作家拿着蠟燭慢慢走過的片段,那個充滿着儀式感的長鏡頭,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前行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