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其實都不好。
都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好。劇中蘇大強是一個慫,自私,冷漠,虛僞,窩囊,貪圖享受,喜歡挑撥,逃避一切責任,心裡隻有自己,什麼都要他合适的老頭。作為父親,三個孩子之間相處模式和溝通方式,他從來沒有給過合适的教育,對于妻子對女兒不公平的待遇沒有做出過合适的處理。而母親趙美蘭,這個太強勢的女人既是家庭的暴君,也是重男輕女的犧牲品,她把自己所經曆的痛苦循環相傳,冷酷苛待女兒,最後導緻三個孩子的不和諧。
一個家庭的走向,更多的是取決于父母,孩子成長成什麼樣,都是有來曆的。
過去常聽說,做父母的如何為子女受苦,奉獻,犧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這受苦同時就是享樂,這奉獻同時就是收獲,這犧牲同時就是滿足。所以,如果要說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愛心的父母,愈會感到所得遠遠大于所予。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一種不為公的舍己。這種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真可以使你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其實,任何做父母的,當他們陶醉于孩子的可愛時,都不會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就必定是已經忘了孩子曾經給予他們的巨大歡樂,也就說,忘恩負義了。人們總譴責忘恩負義的子女,殊不知天下還有忘恩負義的父母呢。
蘇大強就是其中一個,當然可能更多。
同事的朋友家裡有個弟弟,說是遭遇了蘇明玉同樣的待遇。自己辛辛苦苦掙的工資都用來貼補家裡和弟弟上學,還要被父母說,沒有給家裡帶來任何好處,每年過年回家都很痛苦,一種來自家裡偏心眼的痛苦,一種羨慕别人團聚的痛苦。作為一個女兒,在家裡的地位永遠是被犧牲的那一個,哭,鬧,恨,甚至懷疑都無濟于事,不公平就是不公平,沒有理由。就因為是女兒,這就是原罪。那些在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女孩子,隐忍壓抑貫穿她們整個成長曆程。從小到大她們被灌輸“讓着弟弟”的思想,分家産的時候她們是“潑出去的水”,需要幫襯的時候跟她們說“都是一家人,血濃于水”。而這其中的痛苦,憑什麼要她們去承受?
糟糕的原生家庭會造就一個敏感,脆弱,易怒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跟自己和解。而這一切,罪魁禍首是誰,人們應該去責備誰?那些同款蘇大強,希望你們懂得,一個家庭氛圍好不好,親人之間睦不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明不明事理,能不能維護一家人的和諧,而不是制造矛盾。
再者,蘇大強也好,趙美蘭也好,忘恩負義也好,自己幸福最好。就像《都挺好》小說中結尾,蘇明玉感慨,“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都平淡如水的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她和石天冬幸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