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的都市情感劇《都挺好》日前已大結局,豆瓣評分8.1,播出以來引起各種熱議。有人說,每個中國人似乎在這部劇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部電視劇被視作戳痛每一個中國人的痛點,揭露了中國式家庭普遍的困境。
故事的核心,講述了主人公明哲、明成和明玉經曆的親情的放逐和歸回。
文 | 博學

重男輕女VS.受造而平等
這部劇集,之所以引發國人共鳴,很大原因是因為,它以極寫實的風格,再現了中國式的“重男輕女”。
故事的開始,少年時的蘇明玉,在家庭中即遭遇種種不公正的對待。早餐時,她的媽媽會給兩個哥哥吃面包雞蛋,而她隻有一碗清粥;求學過程中,父母對兩個哥哥的付出,遠遠大于對蘇明玉的付出。在蘇母看來,“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蘇明玉,最終不得不選擇以出走來對抗“家庭”。好在蘇明玉自身的努力刻苦,再加上她在日後遇見了蒙總這位貴人,讓她的人生完成了一次翻轉。很難想象,生活中有多少人,一旦在原有的家庭中負傷累累,Ta之後的人生極有可能走向消沉。
蘇明玉這個形象,映射出許多女孩子普遍的經曆。
從積極的角度來說,蘇明玉的人生是足夠勵志的,她的經曆似乎使我們相信,一個人如果要擺脫某種傷害,唯一的自救之道,隻能是自我奮鬥。
但從消極的角度來說,蘇明玉的人生實際也是“重男輕女”這一思想觀念的犧牲品,無論她之後的人生如何風光,“家”帶給她的傷痛,總會在某些時刻,讓她的心中隐隐作痛。
作家黃佟佟曾說,“中國女孩的成長史,太多利用,太少關愛。”有人認為重男輕女的思想僅出現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封建禮教的産物,但事實上,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女性的價值和地位依然堪憂。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報告》顯示,在女性“健康與生存”指标上,全球144個經濟體,中國排倒數第一。
為什麼太多中國家庭會出現重男輕女這個現象呢?
簡單來說,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男性在體力等生理方面天然優于女性,生男孩意味着能承擔得起家裡的重活;此外,生男孩也意味着可以傳宗接代,養老送終。在這些家庭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重男輕女這個思想就占據上風。
一些有其現象的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帶來的危機,過去幾年,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65個國家裡,總共制訂了多達94項促進男女平權的改革措施。
外在制度的改變,對于“男女平等”固然有其意義,但從根本上來說,如果要讓女性恢複本身的價值和使命,讓男女各歸本位,仍然要訴諸于生命的終極關懷,即回歸基督信仰的創造論。
正如美國《獨立宣言》中所宣稱的,“人人受造而平等”。不是因為生來平等,而是因為我們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有上帝賦予我們的價值和使命,故而每個人都理應得到公正的對待。
原生家庭VS.家的歸回
我們不知道生活中還有多少個“蘇明玉”,苦苦掙紮在自我奮鬥和家庭陰影之間,内心始終無法安頓。這部劇,将“原生家庭”這個社會學概念再次搬上熒屏,引發觀衆深思。
所謂“原生家庭”,指的是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兒女還未組成新生家庭,這樣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參“百度百科”)。而與父母共同生活,或多或少會産生許多矛盾和隔閡。在此意義上,“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往往給人消極、負面的印象。
電視劇中,蘇家三兄妹,可謂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蘇明哲,從小成績優異,清華畢業後赴美留學,但被父母從小培養出的乖乖男形象,在他成年後面對許多家庭危機時,卻顯得心有餘力不足;
蘇明成,自小深受媽媽寵愛,以至于長大後仍然是心理上的“巨嬰”“媽寶男”,人生路也走得跌跌撞撞;
蘇明玉,從小經曆冷漠、輕視之後,她很長一段人生,都深陷某種揮之不去的傷害中。傷痛爆發時,其負面情緒就會反彈到身邊人。
而導緻這三兄妹遭遇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源,在于過于強勢的蘇母。在蘇母的強勢之下,蘇父也頗顯得懦弱,在家裡絲毫沒有說話的餘地。強勢的女性對于一個家庭帶來的危機,由此可見一斑。
攜帶着成長的傷痛,蘇家三兄妹試着完成着自己的人生救贖。雖然少不更事時,彼此多有沖突,但多經曆一些事,多看見自己的局限和殘破,人的内心才會漸漸蘇醒。
劇情中,有一些令人溫暖的場景。比如當蘇明成被他的上司穿小鞋,最終淪落到失業的境地時,蘇明玉并未采取報複,而是和蘇明成的上司有一次智慧的溝通,最終使蘇明成和其上司關系和解,工作有了新的出路;比如當工廠的工人污蔑蘇明玉時,内心漸漸被喚醒的蘇明成,為此大打出手,他不願意自己妹妹的清白受到玷污,雖然嘴上并不承認。知道此事之後,蘇明玉陷入了深思。
從這些細節中看出,原生家庭中的傷害,雖然會對人帶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但愛的力量,是走出傷痛的唯一解藥。
電視劇劇終,蘇家的兄妹之間、父女父子之間,走向了情感和好的道路。在那個春節的除夕夜,蘇明玉說這是她過的最幸福的一個春節。
福音成為我們的動力
當下,“原生家庭”這個詞,多次出現在各種心理學讀物甚至被應用在心理咨詢等方面,人們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産生的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行為和思維模式,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實際上,“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源,源于人性中的罪性。每個人都想僭越上帝的位置,做他人的判斷者甚至掌控者,結果卻是“愛也愛不出,說理也說不明白”。就好像在蘇母的強勢之下,蘇家的其他成員,經曆了心理和情感上的轉變。
難怪許多人相信,“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
誠然,人的愛都是不完整的,由于罪的緣故,有殘缺甚至略帶偏見。比如生活中,許多父母總會以“我都是為你好”關心子女,卻換來子女更多的疏遠。
而上帝的愛,是全備的,以真理為根基。在聖經中,上帝以父母的立場教導子女: “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參《以弗所書》6:1-2);上帝也從子女的立場教導父母: “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參《歌羅西書》3:21)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當福音成為我們的動力和指南時,我們舊有的性情和習慣也會不斷地被更新,因家庭而産生的傷痛,也會相應地有所減少。
《都挺好》向我們揭示了中國式家庭普遍面臨的難處。在一個未經救贖的關系中,“家”既是人人渴望的地方,又是人人想要逃離的地方。但我們無論逃到哪裡去,我們同樣會面臨其他關系的糾結和矛盾,那些社會關系中的爾虞我詐,絲毫不比家裡的要小。
上帝把本不完美的我們,放在不完美的家庭和社會中,是為了讓我們學習着去愛和包容,并且願意被真理引導。顯然這是一生之久的功課。
本文首發“偶溪”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