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米爾汗的電影總是發人深省,影片在2007年拍于印度,阿米爾汗對印度的教育提出了質疑,高分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嗎?

影片中的小男孩伊桑,是個上了兩年三年級的八歲小男孩,調皮搗蛋,成績慘不忍睹,是個名副其實的熊孩子。

校園的暴力,無趣的課堂,嚴厲的老師,着急的父母,我們好像從伊桑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小時候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長大後才明白,原來我們都是這個社會的附屬品,學習,考學,自古如此,可是從來如此便對嗎?

世界的格言是堅持下去,人們都說中國的孩子是最會考試的,然而,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為什麼中國不多呢?相比于印度的填鴨式教育,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人人都想要培養人才,人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得第一名,大人們把野心寄托在孩子們身上,可是孩子也是凡人,沒有三頭六臂,天才隻是少數,孩子們就這樣成了大人競争的犧牲品。

因為逃學被父親發現,無奈之下送伊桑去了管教嚴厲的寄宿學校,然而,在那裡,熊孩子的命運改變了。新來的美術老師,讓孩子們意識到了自己,也幫助伊桑這個熊孩子,發現了他真正的才能,畫畫,最終獲得了成功。

讓我們看看周圍的小孩子,他也許是個熊孩子,也許不聰明,也許不是第一名,但是我們要給予他關愛與鼓勵,始終和他站在一起,在讨厭的熊孩子,你也會發現他的閃光之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