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一些事情耽誤了,簡單聊聊體制化。

老布的自殺暗含着電影對“體制化”一詞的深刻讨論。

他呆在肖申克50年,最後步履蹒跚地離開監獄,一個細節是老布從監獄中出來的時候,是從監獄外拍攝的,其中的韻味我們需要細品;

半年後,他終于在政府安排的救濟的住所上吊自殺,而臨終前,留下了“BROOKS WAS HERE”的字樣。

我對RED的一段話記憶猶新。

“The man’s been in here 50years, Heywood, 50 years!

This is all he knows.

In here, he’s an important man…an educated man.

Outside, he’s nothing.

Jus a used-up con with arthritis in both hands.

Probably couldn’t get a libarary card if he tried

You know what I’mr trying to say?”

“監獄是個很怪的地方,起先,你恨他,然後,慢慢習慣了它。當時間越來越長,你就離不開這裡了。這就叫做‘體制化’”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就覺得,并非隻是監獄吧。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彙來說的話,“舒适區”更加合适一些。在肖申克裡,救贖就是離開,離開就是重生,離開肖申克就是離開舒适區,也就是“去體制化”。

當失去身體的自由,被一些看不見的制度逐漸同化之後,我們的精神便愈發被蠶食,慢慢地,思想不免被固化,我們早已習慣日複一日的生活,甚至忘記了當初自己也曾擁有過逃出去的希望。人的天性啊——惰!我們的确不置可否。

但我又不禁想到自己這20年的經曆,過了人生的1/4,我發現人好像很容易被體制化。我們觀察身邊的那些在國企上班的工人,一旦被下崗後,幾乎無法找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常态;我們再看那些遭遇婚姻不幸的糟糠之妻,因為她們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即便遭遇不幸,也隻能低三下四,滿肚子苦水無人問津;最後,我們看看我們自己,每當進入到一個比較舒适的環境或者擁有一段能夠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後,我們便容易任憑劣根掌控自己,失去野心和希望,混混噩噩地消磨時間,等到轉過頭來,等到了出“獄”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并沒有出獄,而是換了一個地方接受懲罰,我們已在之前的監獄中消耗了許多時日,卻一無所獲,而當時間足夠長,我們便真的離不開之前的體制,失去了上一個監獄圍牆的保護,我們像戰場中沒有武器的士兵,隻得落荒而逃。

但是!凡事陰陽相生,總有例外。RED告訴了我們:“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 are just too bright.”總有一些鳥兒不會被關在牢籠裡,他們心底有信念,而這種信念,幫助它豐滿羽翼,讓羽翼變得愈發光輝閃耀,他們總有一天要飛出去的。安迪做到了,用了20年。

隻要心中有那麼一絲絲自由的希望,我們總能做到的。哪怕所有人都說,不可能,放棄吧,這個思想在這個環境中是不切實際的,但自由的希望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