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這部高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在開始之前,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碎片化、電子化的閱讀已經使你浮躁不堪,你又到底多長時間沒有靜下心來,認真看完一本書了?
那麼請看下去,這部紀錄片說不定可以使你重新燃起對于書籍的興趣。

《但是還有書籍》由哔哩哔哩和北京小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共有五集,每集25-30分鐘。并且由胡歌義務配音。

胡歌的聲音平和溫柔,像講述故事般娓娓道來,不見半分浮躁,就像這個紀錄片的風格一樣,雖然講述的故事深度不深,某些情景再現還有尬演的成分,但是總體叙事從容不迫,結構清晰,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依舊選擇“書籍”這種小衆題材。足見導演的用心。
并且在片中常常使用動畫的形式來講述人物,使得整部片子沉穩中帶着童真,可以算是不小的驚喜。

甚至連網頁播放的界面也透露着可愛,不愧是哔哩哔哩。

這個紀錄片講述的不是某一本特定的書,也不是晦澀的知識或事件合集,
而專注書籍背後的人物,編輯,譯者,賣書者,藏書者等等,這些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書發生着互動,從而産生出不同的化學反應。
官方介紹這麼說:“這部紀錄片以書為題材,力圖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
朱嶽是一名小說編輯,他常說一句話:“小說是上帝,編輯是雜役。”

作家将故事寫完,編輯的無窮無盡的工作就開始了,編輯需要對全局負責,校閱、排版、封面等等,不容絲毫纰漏。
現在的電子書籍行業大大沖擊着傳統印刷業,朱嶽作為編輯不僅要出版書籍,更重要的是搜羅作者。

他認為,現在馬來西亞台灣等地區的華語文學作品不論是語言、思想深度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他想将這些優秀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
他在采訪中說:“十萬裡找一個人看這本書,我們就能活下去。”
作者,編輯,讀者這三個主體,編輯作為一道橋梁,發現作者才華,為讀者負責。他們是書籍背後的無名英雄。
除了編輯,還有一類無名英雄——譯者。這期的譯者主角名叫範晔。現在市面上最普及的《百年孤獨》譯本,就是他所翻譯的。

範晔高中畢業,被老師的一句“拉美文學大有可為”給忽悠進了北大,接着又去了孔子學院當院長,直到一次機會,需要一個人來為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做一個授權正式中文版,他獲得了這份資格。
他戰戰兢兢,對每個片段負責,原文書都被他翻爛了,終于在2011年,這本書上架,立刻成為暢銷書的首位。

還有一集中,有一對開着“書車”四處遊曆的夫婦,他們來到鄉下,鄉村書店稀少,吸引了很多農婦來圍觀。一位老奶奶坐在凳子上,翻看,摩挲着一本書,輕輕說了一句:“好久好久沒有看書了”。

那一句話像是一根羽毛狠狠地撞擊了我,我也開始思考,讀書究竟對于人們有什麼用處?學知識?那在網上也能學啊;增長閱曆?在哪裡不能增長呢;娛樂消遣?小品相聲看着不是更快樂麼?

我想,書籍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知識,閱曆,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甯靜,隻要有書,聞着其中的油墨味,體會着粗糙光滑的紙張,人就可以平靜下來。
當你悲傷,當你憤怒,那一個個工整的字體嵌在書頁中,顯得那麼從容,書籍就像是涓涓細流,撫平一切凹凸不平,就像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所說,什麼都沒了,《但是還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