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電影,叫《同流者》,在寫評論時有感而發。

故順便整理一些瑣碎的想法,簡單聊聊,關于看電影這件事情。

...

現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了,春節檔又比往年的票房更高了。

可真的越來越多人懂電影了麼?

所謂隔行如隔山,奢望多數人都能像影評人那樣去細細品味一部電影,是不太現實的。

就像法律很重要,但你不可能指望天下間大部分人都變得像律師一樣,對法律條文了如指掌。

最多就是,向更多人介紹,電影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盡可能讓電影這種藝術,能夠被更廣泛地認識,理解。

...

似乎電影目前被誤會最深的就是,許多人隻将其看成是講故事的工具。

看電視劇,和看電影,區别隻在于長短,還有視聽效果。

到影迷級别可能才會了解到,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别,在制作和拍攝上就有本質不同。

電影對于内容的要求更為嚴格苛刻。

就比如說剪輯。

電視劇的剪輯,剪輯的地方多一秒,少一秒,對整部劇的影響,一般來說并不大。畢竟一部電視劇時間這麼長,要摳每一次轉場,那這劇得做多久。

但對于電影藝術來說,剪輯更多時候叫蒙太奇。

《美國往事》為什麼經典,為什麼值得一看再看?

隻是因為故事很精彩?

不。

光是賞析整部片子的蒙太奇如何巧妙,通俗點說叫轉場,都值得三刷為敬。

...

故事,還有人物,隻是電影的一部分。

音樂用聲音傳達思想,文學用文字。

電影用的是,影像,台詞,聲音。

影像又包括,攝影,構圖,燈光,色彩,表演,以及其他你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

當一部電影的攝影構圖燈光色彩聲音台詞,越多元素能成功傳達作者思想的時候,其藝術性就越強。

...

人的思想才應當是電影的核心,而非故事或者角色。

電影更側重思想,所以這是導演的舞台;電視劇更側重故事,所以這是編劇的舞台。

商業片在内容上,似乎夾在電影藝術和電視劇中間。

多數時候更傾向于電視劇。

真的就像部分人所理解的那樣,和電視劇的區别,隻在于長短,還有視聽效果。

...

所以深入到電影藝術中的人,往往瞧不起商業電影。

因為很多本來能承載思想的東西,都沒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電影這玩意隻被發揮出大約30%的功能。

就像同樣的食材,不同級别廚師做出來的,完全是兩碼事。

最終品嘗成品的人也一樣。

有的人吃十遍都不知道那個叫費裡尼的廚師是怎麼做的,也不知道有什麼好吃的。

美食家就像影評人一樣,他們可能不懂如何做菜,但一吃就知道,用了什麼調料,甚至多少勺子鹽都能知道。

所以看電影要裝X,就得懂裡面的基本調料。

...

看完之後别隻說劇情怎麼樣,人物怎麼樣,食材好不好多數人都知道。

看的時候注意一下,思考一下,鏡頭為什麼要這麼放?這顔色有什麼含義?燈光為什麼突然這麼黑?那不顯眼的道具擺在那有什麼目的?

這樣你就能裝得一手好逼了。

...

當然了,廚師的職責就是做飯給客人吃,客人不喜歡,評頭論足一樣無可厚非。

如果因為客人不懂料理,就去罵人家是“垃圾客人”,那終究是不太好的。

做出來的菜隻要是好吃,自然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吃。

但拿着藝術為借口,硬要說你做的菜怎麼講究,非要其他人吃下去才叫懂得欣賞,那就不要怪責沒什麼人來你家飯店吃飯了。

即便你在業界有很高的地位,做的菜老百姓吃不習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不過難道就看着業界公認的大師無人問津?

這時候,美食家就派上用場了。

...

美食家可以幫助廚師去解釋,這道菜做得如何講究,該如何品嘗,才能吃出最佳味道。

影評人的作用有些大同小異。

要電影大師親自出來解讀電影,那這無異于是承認自己作品的失敗。

承認自己的思想表達沒多少人能看懂。而且浪費這個時間,不如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職工作當中。

那誰來幫忙給不懂行的觀衆解釋一下呢?

影評人。

當觀衆看到影評人的深度解讀,意識到自己在觀影過程中錯過了那麼多的東西,說不定就會回頭進行二刷。

甚至會因此獲得一些電影知識,更懂得電影為何會被稱之為藝術。

...

當你學着注重除了故事和人物之外,關于電影的更多方面,慢慢地你就會感覺,現在電影院放的都是什麼渣渣玩意?

啊,這鏡頭隻是為了拍清楚人物?劇組沒錢請燈光?色彩用得亂七八糟!這配樂是電視劇裡弄過來的嗎?

台詞!

居然隻是為了說兩句閑話,或是為了搞笑?

實在是太荒謬了。

是的,當你懂的多了,估計你也會開始吐槽了。

...